42岁农民痴迷写诗2000首零发表
2023-02-08 06:00:00 来源:武汉晚报

高中开始创作诗歌,今年42岁的马浩东已有近2000首作品,一直想结集出版但未能如愿。2月4日中午,马浩东吃饭时又跟母亲马早菊聊起了出版诗集的事,被断然拒绝后,他一声不吭端着碗去了厨房。

马浩东家住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道劳一村马角湾。高中时,他把大量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作品,研究格律,并尝试创作诗歌。两次放弃高考的马浩东认为不高考也能成才,并定下了创作300首诗词的目标。2000年高中毕业后,马浩东白天下田干农活,晚上就着一盏小台灯写诗,一字一句不停改,直到满意才睡觉。

马浩东家的二层小楼是在2008年翻新的,他在二楼有个单独的房间。数十个笔记本是他20多年来的写作手稿,每想到一句诗,他就会写到纸上,再逐字反复推敲、修改,每页纸上都是密密麻麻修改痕迹。

在北京、上海打工时,他有空就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校园里转悠,寻找诗歌活动的信息,希望遇上“贵人”,最后无功而返。

北大第六届未名诗歌节现场,马浩东在活动现场把他的一本诗集送给了著名诗人舒婷。“要是当时在诗集上留下联系方式就好了。”他至今想起来这事仍很懊恼。

这些年马浩东四处打工,在酒店当过服务员,做过房产经纪和保险推销员,挣的钱只够维持生活。

2019年返回老家后,他打零工之余仍在坚持创作。家人给他介绍对象,他发一首诗词过去。“如果她欣赏的话,我们再见面。”他至今未婚。

马浩东曾试着向《诗刊》等刊物投过稿,但都没有下文。家里的房子拆迁在即,马浩东希望能用拆迁款出版他的诗集,但母亲马早菊一直不同意:“我没文化看不懂,但没人愿意发表他的作品,难道别人都没水平?”

堂哥喻安京看过马浩东的作品,不知该怎么评价。他认为,好的作品要有生活基础,在他眼里,马浩东的作品都是凭空想象。

某知名出版社一位资深从业人员介绍,近年来业内诗歌类作品出版较少,出版社在选择作品时也很谨慎,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如果作品没有公开发表过,或者在网络发表但没什么人气,出版社也不会出版。

面对外人的不理解,马浩东并不气馁。他希望在工业文明时代将中国的诗歌艺术发扬光大,开创中国继唐宋之后的诗歌艺术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记者史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