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40多年的大桥牌缝纫机是奶奶“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家宝;爷爷放弃城里的工作回乡照顾年迈的父母,还为没有子嗣的伯父伯母养老送终;一门三代从医,一家14位白衣天使守护人民健康……新学期第一周,一批充满着向上向善力量的“家风家教”好故事,在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校园里传开。
这缘于学校在寒假布置的一道“传承家风家教,弘扬传统美德”的实践作业。据统计,有3000多学生家庭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
跟奶奶学“踩缝纫机的本领”
八(4)班王小瑞同学家里,有一台用了40多年的“大桥牌”缝纫机还在“上岗”。奶奶喜欢将旧衣物、废布料“变废为宝”:一张用了10年的旧床单,做成了4个温馨的小坐垫,一把雨伞不能使用了,奶奶巧手变成时尚手提袋……
王小瑞说,家里每一位成员都谨记着“惜人惜物,勤俭持家”的家风:妈妈一件大衣可以穿二十年;爸爸在大学的背包到现在成了颇有年代感的单品。“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心怀感恩、惜人惜物,做一个勤俭的好学生!”
王小瑞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奶奶正在把踩缝纫机的本领传给我。我一定会好好学,当好接班人。”
“医四代”书包里装着“小急救包”
二(4)班的叶芊语同学来自医学世家,家里三代从医。整个大家庭有14位医务工作人员,分别在全国三甲医院的不同科室工作。
叶芊语同学的太奶奶是同济医院护理系创始人之一;奶奶是中南地区ICU创始人之一,同济医院原麻醉科主任,因其在麻醉领域作出的贡献,获第二届“中国杰出麻醉医师”称号;爷爷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学报(医学版)主任;父亲是同济医院肿瘤科医生、博士生导师……疫情防控期间,全家所有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抗疫中,家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她。
现在,小芊语的书包里一直装着一个小急救包,放着口罩、棉签、酒精、创可贴等。“在同学们需要的时候,它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她说。
在一次谈及梦想时,芊语说长大以后也想当一名白衣天使,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第一个冲锋在前。
爷爷给我树立了孝亲敬老好榜样
八(4)班雷雪彬同学讲述“家风家教”好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爷爷。
雷雪彬的爷爷虽然从未上过学,却从小坚持自学,在1957年他24岁时进入鄂州钢铁厂工作,不到半年就成为宣传干事。工作三年半后,因为家里老人病重,爷爷毅然放弃了城里的优越工作和生活,辞职回到了农村。
爷爷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还主动将没有子嗣的伯父伯母接到家中照顾,给他们送终。“爷爷用行动对孝亲敬老家风进行了诠释,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雷雪彬同学说。
太奶奶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六(2)班胡经纬家族的命运因太奶奶的坚持而改写。
“太奶奶出生在湖南农村,幼时父母双亡,被卖做童养媳。她断断续续上过私塾,后被亲戚接走,跟着庙里的师傅读书,能识文断字。家里最困苦的时候,太奶奶始终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在男丁可以挣工分的年代,太奶奶坚持让孩子们去上学,将家里3个孩子都培养成才。”
“爷爷少年时每周背着咸菜,徒步几十里去求学,最终在1966年考上武汉科技大学冶金专业。爷爷毕业后,选择做一名教师,在武汉工作四十余年,以特级教师的身份从武钢三中退休。”
胡经纬的父亲高中毕业保送同济大学,后到德国完成硕士学业,毕业回国成为企业高管。
“在老家立着一个碑,上面写着:耕读传家世代继,忠厚待人万古承——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训。到我们这一代,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大大改善了,仍要传承家风家教,勤奋读书,长大做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胡经纬说。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与道德源头,良好的家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同学们带回来一个个温情而充满力量的家风故事,非常感人,既是家庭的宝贵财富,更是全校师生的精神财富。”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潘丽华告诉记者,学校将会把这些“家风家教”好故事分类汇编成校本课程,进一步发扬光大。
记者周锐通讯员李静刘惠郑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