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自主研究的樱花铺满城市
2023-02-16 06:01:00 来源: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讯(记者刘晨玮通讯员张伟宏)2月15日,退役军人、武汉市园林科研院中试基地负责人吕海民,赶到位于江夏区的科研中试基地,仔细查看樱花新品种的移栽情况,“中试成功后将推广到更多地方,城市也将更加美丽”。

据悉,武汉市园林科研院拥有国家级樱花种质资源库,科研人员需要收集和保存国内外的樱花种质资源,包括国内的野生樱花种类和国外引进的栽培品种,作为育种基础,再通过杂交授粉等方式,选育出优良的国产樱花新品种。

当新品种通过新品种认定后,就可进入中期试种环节。科研中试基地需要承担中试扩繁工作,也就是小范围种植,验证新品种能不能走向市场,选育出更加适合武汉地区栽培和观赏的新品种,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好东西不能只放在科研机构里,要让更多人看到”。

服役13年,吕海民转业至园林科学研究院工作,通过钻研和自学园林方面相关知识,取得了华中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本科学历,成长为园林养护研究工作的行家里手,种苗、养护管理、防寒等工作,他几乎样样精通。

2017年9月,吕海民接到让他担任科研中试基地主任一职的通知,他的第一反应是“保证完成任务”。吕海民解释,对军人而言,服从命令即为天职,“不犹豫,全力做好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担任中试基地主任后,吕海民查阅大量资料,向前辈请教,从苗木的养护管理到科研中试转化,每个环节都不放过,他找到同事们听取建议,思考总结对基地发展的规划思路,希望加快基地科研转型。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吕海民经常带着同事们在基地观察苗木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向科研人员请教苗木的生长特性和养护方法,“一身泥、一身汗”成了常态。基地离院里有70公里路程,每天往返就要3小时,因此,他常利用午休去查看苗木情况,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在基地工作的第二年,吕海民提出了由银木种植示范区、少果悬铃木种植示范区、楠木种植示范区、樱花种质资源库组成的“三区一库”的建设理念。

每年,科研中试基地按照计划定量进行培育和扩繁新优品种,养护质量和水平在持续提升,科研中试转化平台的作用也得以发挥。5年来,陆续调整储备圃地近200亩,移栽定植院内科研培育的樱花新优品种、银木、楠木等各类小苗约3.5万株,尤其是院内自主研发的4个樱花新优品种,已在中试基地进行定植和中试,部分已达到推广应用的条件。

多年耕耘终有收获,吕海民又冒出念头:增加乡土树种种植示范区、新有品种种植示范区、水生植物种植示范区,打造“六区一库”,将2000亩苗木生产基地逐步打造成为科研中试基地。

看着即将绽放的樱花,吕海民神情坚定,“让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所有园林人的梦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