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龙、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50余项国家、省、市非遗项目在社区“安家”,社区依托非遗传承园建立居民创业就业基地,不少居民经过专业培训在家门口就业。2月15日,本报记者走进汉阳区江堤街道江欣苑社区,社区书记胡明荣分享了社区引进非遗项目培训居民就业的经验。
引进非遗项目培训就业技能
居民“在家门口就有钱赚”
江欣苑社区是一个由渔业村“撤村建居”社区,2009年12月正式成立,下辖4个小区,目前社区居民21235人,是我市最大的村民还建小区。
2月15日,记者来到江欣苑社区江欣苑小区看到,小区内绿树成荫,整洁干净,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古色古香,汉绣博物馆、高龙博物馆、转型之路展示厅等引人驻足欣赏。
江欣苑社区书记胡明荣介绍,在“村转社区”过程中,以打鱼、种地为生的村民如何就业,成了江欣苑社区党委着重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商讨,社区党委一致认为,解决大伙的就业问题还是要从村民的看家本领着手,拿出汉绣、高龙这些村民们熟悉的绝活儿。很快,江欣苑重新把高龙表演队伍组织起来参加商业演出,把“绣娘们”组织起来重新做起了“汉绣”。此外,社区又请来了剪纸、木雕船模、楚式漆器、黄梅挑花的正宗非遗传人,在社区内请非遗传人集中给村民“上课”,手把手教授手艺,让“洗脚上岸”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能学手艺、找工作,同时,非遗文化也得到了传承,社区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走进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叶画、汉绣、龙舟木雕船模、黄梅挑花等50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室一字排开,这里是外地游客常来的景点,更是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
在江欣苑非遗传承园的汉绣工作室里,66岁的郑秀华正埋头飞针走线,绣制一幅大型作品《赶集图》。郑秀华以前是种地的,2016年她开始在社区学汉绣,学艺几年后她的绣法日益精进,她绣的汉绣作品,从扇子、手绢,到官服、屏风……无不色彩浓艳,画面丰满,处处呈现汉绣的精妙。“完工的汉绣作品,价格从几百上千到上万元不等,一年下来一般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最多时一年能赚20万元。”郑秀华表示,自己不仅绣制作品,还先后带了50多个徒弟。
社区居民陈丽是黄梅挑花非遗传人石九梅的徒弟,陈丽出师后自己创业,目前在武昌开了一家服装工作室,她将黄梅挑花工艺及图案,融入服装设计中,让服装凸显浓郁的中国风元素。陈丽表示,自己对工作室的未来充满信心。
据了解,江欣苑社区非遗传承园建立居民创业就业基地后,每年服务居民2000多人次,50多家非遗项目“传习所”按服务失业人员人次分别被授予红钻、蓝钻、绿钻等级,多位社区居民通过研学成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想做事、能做事
社区就有合适的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江欣苑社区书记胡明荣表示,社区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居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也鼓励高学历、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事业,社区持续关注居民的就业动向,将充分就业作为江欣苑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之一。
在江欣苑社区,社区里只要新增了待业的居民,社区便安排网格员上门收集他们的就业意向,社区充分发挥高龙博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这个优势,把充分就业工作向基层落细落实,从求职登记到就业创业指导,从技能培训到推荐就业、从享受政策到定期跟踪回访,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程化、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三年来,社区共集中办理各种充分就业服务事项共计1000多人次,让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在江欣苑社区,人们都说:“在这里生活,只要你想做事、能做事,就有合适的工作岗位。”相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江欣苑社区居民再就业率为100%,无零就业家庭,无长期失业人员。
去年岁末,从汉阳区两会传来好消息,江欣苑社区获评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记者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