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刘晨玮刘克取)企业出题提需求,高校博士后团队揭榜领题。针对重点技术的产学研对接,湖北以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2月21日,全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参与揭榜领题赛的“便携式臭氧激光雷达系统”项目受到关注。
成立于2021年的襄阳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集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促进机构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借助于省内高校优势力量,力促技术落地襄阳实现应用,助力完成当地产业提档升级。
“从想法到技术,再到产品与企业,我们一直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公司总经理李轩告诉记者,襄阳每年夏季是臭氧高发季,臭氧污染防治更是一场硬仗。
治理大气污染,找准污染源是关键。我国目前的监测模式是通过机动车尾气检测车等装备进行臭氧污染气体的探测,但只能在局部路线和有限时间段进行巡查,市场上亟需高效、便携式的臭氧探测装置,“只有依托科技手段,才能让治污更精准”。
在对襄阳市臭氧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及市场调研后,去年9月,公司通过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办公室发布“揭榜领题”赛需求榜单。
“我们提出需求后,有好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团队前来揭榜”,李轩说,在对接中,需求方可以与揭榜方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产品思路和解决方案,通过考核评估等工作,公司最终与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王元庆团队达成合作框架协议。
王元庆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光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海洋多环境要素的激光雷达应用,2021年,通过湖北省“三大博士后人才计划”中的“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他被引进到华中科技大学进行激光雷达系统研究工作。
王元庆的团队共有7名国内顶尖雷达系统、光学、软件领域的精英,其中6人拥有博士学历。
王元庆介绍,臭氧对不同波长的激光存在吸收差别,团队通过激光雷达发射一对波长比较接近的脉冲探测光,以确定两个脉冲激光共同路径上臭氧的浓度。
以前的臭氧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只能垂直方向检测,而王元庆团队实现了水平360度、垂直180度的多维立体的空间测量——也就是说,臭氧激光雷达探测系统的检测范围从一束光线扩展到半个球体。
在探测精度上,张榜方提出的项目需求指标为最高距离分辨率3米、时间分辨率1秒。在后来的技术研发中,便携式臭氧激光雷达系统最高距离分辨率可达1.5米,时间分辨率缩短至0.5秒,领先全国。
目前,双方达成协议,襄阳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将投入1000万元共建研发实体,计划于2025年完成雷达系统的测试,产生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合作双方所有。这套系统依托于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由国内一线厂商负责产品实现,产学研对接得以更准确、更快捷。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需求榜单来自隆中实验室、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省内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提出的21项技术攻关需求,主要涉及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光电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领域,重点聚焦制约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难题,涉及项目资金总投入逾1亿元,各需求单位提供的成功揭榜奖励总金额超过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