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建辉)“长江中游是史前文化较为发达、文化内涵颇具特色的区域,其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22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日前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多家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湖北各市、州文博机构的考古工作者170余人参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交流会期间作了一场面向公众的讲座,题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王巍说,长江中游地区经历了同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同步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化进程,即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引领,王国文明格局中)。
长江中游地区在同周边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距今五千年前后,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构成早期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伟大进程的深度参与和积极贡献者。
具体来说,长江中游文明农业的萌芽体现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那里发现了距今一万六千年的陶器,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
长江中游文明的奠基,在湖南北部的彭头山文化和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交接地带的城背溪文化;起源,在湘西的高庙文化和湘北洞庭湖地区的汤家岗文化;文明化进程加速,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地区的大溪文化和湖北京山的油子岭文化。
王巍说,距今六千年左右开始,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由澧阳平原转移至江汉平原,石家河遗址成为长江中游区域文明的中心。长江中游区域文明鼎盛,在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文明的转型,在位于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之后,在本区域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长江中游区域文明逐步融入中原王朝文明。
长江中游文明化的进程并不晚,但仍缺少如高等级建筑这样的实物证明,还需要继续求索。王巍表示,在湖北,要解决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段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课题,要关注长江中游当地文明进程何时开始转入以中原文化为引领,要关注如后石家河文化、盘龙城遗址王家嘴地点中具有二里头文化下层特点的遗存。此外,商王朝对长江中游的经略和对长江中游资源的控制,要关注盘龙城、郭元咀的青铜冶炼与铸造,铜容器铸造遗存的发现尤其重要。还要寻找曾国之外其他封国的踪迹,揭示楚文化何以兴起以及礼制在诸侯国以外区域的实施,这些问题都可能通过考古作出解答。
中华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是否具有五千年历史?王巍提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二十年,到目前的考古成果,可以证实中华民族五千年并非虚言。这里有一个文明形成的标志、标准的问题,以往中国考古界以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作为文明产生的标准,这是西方以古埃及、两河流域考古为基础提出的标准。
中国考古界在实践中发现,中华文明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不能套用西方的标准。如果以西方的标准,中美洲玛雅文明王权非常发达,有金字塔,但并没有冶金术;南美印加文明也很辉煌,但没有文字,那岂不是都不能算作文明。王巍说:“概括符合中国文明发展实际的标准,应该是生产发展,出现城市;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出现,王权和国家产生;国家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