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汪甦)中小学校怎样建设算全面健康达标?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标准来实现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8日获悉,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孟晖提交了《关于增设中小学校建设健康标准的建议》,关注校园健康设计问题。
健康校园建设是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他介绍,自2019年开始,民进武汉市委会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教育局汇集中小学教育、建筑规划、公共卫生等方面专家组成课题组,历时4年多,深入全国中小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早期对欧、美、日发达国家中小学校广泛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孟晖发现,当前中小学校建设已经落后于形势所需,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学、管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的多学科整合,也缺乏平疫结合的学校建设标准。
孟晖介绍,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缺乏对“全健康”维度的考量和评估。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建设依据的国家标准主要是《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这个标准是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12月24日以第885号公告批准发布的,上一次修订还是在1987年。
他建议,尽快全面启动学校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相关健康标准的完善工作,将公共卫生学与建筑学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多学科交叉的协同研究,依托具备相关综合专业和历史研究成果及团队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成立国家中小学校健康校园研究中心,汇集建筑、公共卫生、教育、管理、城市规划、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促进健康校园研究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延伸,为各级各类的学校建设工作提供咨询与指导。
他还提出,建立常态化健康校园建设科研服务机制,搭建健康校园基本建设公共服务型工作平台,包括学校建设专家库、学校建设案例库、基本数据库、建设规划标准知识库、服务交流匹配网络、远程服务网络等。服务应涵盖学校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指导与咨询,建设标准的宣传、培训与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