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诊疗”地下水管练就“透视眼”
2023-03-22 06:01:00 来源:武汉晚报

从事水电工作20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一处地下自来水管网,老姚都摸得“门清”,不仅知道管网大致走向,还能说清楚管口直径,埋管具体年代,老化程度。20年来,查漏点,想方案,修水管,老姚从不懈怠。学校每栋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

老姚今年50岁,真名叫姚国庆,因长年穿梭于校园,及时解决师生们的用水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姚”。

修水管20年练就“火眼金睛”

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角,几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掩映着一幢红色砖房,后勤水电工姚国庆的值班室就在这里。推开斑驳的铁门,眼前是个狭长的过道,靠墙堆放着许多粗细不一、型号不同的水管,以及听筒、探测仪等维修设备。

过道尽头一间办公室,除了一张旧桌子、软塌塌的旧沙发、两把椅子,其余地方都被维修设备占据。室内没有落脚之处,姚国庆显得有些尴尬:“维修组7个人,大家很少在值班室待命,多数时候在校园各处奔波,这里成了工具间。”

日常出门,姚国庆总是背着一个工具包,这个包是他的“老伙计”,里面装着寻找漏点的设备。哪里水压不正常了,哪里水管爆裂了,姚国庆只要戴上听筒,手持探测仪,沿着埋设管网的路段仔细聆听,不多久就能找到漏点。他就像医生听诊一样,日复一日为地下水管“诊疗”。

有时候他靠“看”解决问题。地面突然出现异常积水,姚国庆就知道肯定是水管漏水。有时候排污下水道突然渗出了清水,他判断十有八九是旁边的自来水管漏水了。挖开地面一瞧,果然如此。多年来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让老姚总能早早发现漏点,及时抢修,减少水资源浪费。

“做水电工,一定要有责任心”

“昨天刚反映自来水流量小,今早起床就恢复正常了,打开水龙头,水量足足的!”在学校工作多年,老姚最爱听的就是学生们的这番好评。

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白天用水,老姚和同事们常在深夜维修水管。一般是晚上10时以后,学生们洗漱完毕,逐渐入睡了,老姚和同事才悄悄开始工作。

夜晚作业,看不清施工环境,他们只能打手电筒在黑暗中摸索。最难的是冬天,气温时常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得人直打哆嗦。有一年冬天,东一食堂西边的主水管破裂了,老姚和同事们抢修了一整夜,虽然忙得热火朝天,但大家仍觉得身上十分寒冷,只好捡了一些柴火,点燃后取暖。

很多个春节,老姚都是吃完年饭就急匆匆赶到值班室了。2008年春节期间连日大雪,学校几乎每栋宿舍楼和教职工楼的水表都冻破了,“看着自来水白白浪费掉挺可惜的。”老姚就和爱人打着手电筒连夜抢修,当修好最后一处漏点时,天都快亮了。

冰冷刺骨的天气,老姚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一处接一处地抢修,现在回想起来,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老姚说,当时就一个念头,“大过年的,不能让学校的教职工没有水用”。

倒逼自己转型,借助科技“节水”

这份工作干久了,老姚的心里总是放不下两件事:一是不能让水浪费,二是不能让老师同学们没水用,“我就老在那儿琢磨,如何把管水、节水工作做得更好、更高效。”

2021年,该校引入合同节水管理单位,通过智能化手段进一步节约水资源。这需要装上一套远程监控设备,涉及60多块智能水表、阀门和减压阀。

更换设备需在停水的状态下进行。当时正是开学季,老姚和同事们连续工作20多天,每天深夜施工,从未影响学校生活和教学用水。“直到所有设备全部安装完毕,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绝大多数师生仍不知道这期间发生的事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负责人何岩说。

老姚文化程度不高,如何熟练操作各类管控平台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对他来说是很头疼的问题。他倒逼自己“转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查资料、问同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已熟练掌握了各类设备和平台的使用。

何岩告诉记者,自从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以来,学校通过节水器具的更换、雨水回收利用、湖泊治理、节水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近几年用水量连续下降,2022年用水量下降83万立方米,节水率达48%。

记者汪洋通讯员陈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