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出院了,离可以吃热干面的日子不远了!”3月22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病房,经历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赵女士(化姓)得知自己本周就能出院,开心不已。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易雪告诉记者,在该院接受移植的患者中,赵女士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打破了医院供者最高年龄纪录。而这位“超龄”的供者,正是赵女士的母亲。这位60岁的老人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延续了女儿生命的火种。
女儿确诊恶性血液病
60岁母亲挺身而出
去年年底,因出现贫血反应、全身乏力,赵女士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做了一次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赵女士的血红蛋白仅45g/L,接诊的易雪医生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第二天,赵女士再次来院,完善了骨髓穿刺、抽血、CT检查。一系列检查下来,赵女士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骨髓造血衰竭、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等为特征,常规化疗难以治愈,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唯一有望治愈该疾病的手段。
赵女士是独生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在中华骨髓库中也没有成功的配型。其女儿年仅7岁,体重不足30公斤,达不到捐献的最低体重标准。父亲不久前刚动了一次大手术,身体条件也不适宜捐献,其他亲属中也没有配型成功者。这种情况下,只剩下母亲可以作为半相合移植的供者了。
“我是妈妈,救女儿当然没有二话!”心疼病榻上的女儿,赵妈妈的捐髓决定果敢而坚定。
为采集到合格干细胞
循环血量近2万毫升
赵妈妈是唯一与女儿配型成功的人,却不是最佳人选。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最佳年龄是18—55岁,因为年轻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代谢比较旺盛,对接受配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而且能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能较快恢复过来。而超龄供者在动员过程中刺激到体内的血管、器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血液内科主任程辉表示,选择赵妈妈捐献实属迫不得已,整个治疗过程难度高、风险也大。但赵妈妈明确表示,为了女儿,她愿意拼尽全力。
与年轻人相比,60岁的赵妈妈造血功能已有所衰退,其血液内有效的造血干细胞偏少,要想捕捉到足量、有效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就比常人更长。第一次采集时长4小时左右,中途出现了手麻、抽搐等低钙反应。“越到后面越吃力,我告诉自己忍一下,再忍一下,让女儿的植入更顺利!”赵妈妈回忆道。
由于第一次的采集质量不理想,第二天又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二次采集。两次采集血液体外循环70次,比常人多出一倍。循环血量近2万毫升,几乎相当于全身血液体外循环了4遍,最终成功采集出38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
7个多小时的采集时间里,血液在反复地循环,赵妈妈在心里反复祈祷:“一定要顺利接受移植,不要有排异反应,快快好起来回家吧……”
“是家人和医护
为我带来了新生”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下,母亲的造血干细胞在赵女士体内第13天就顺利植活,比预估时间提前了近一周。随后一系列的检查提示赵女士的病情缓解,说明母亲的造血干细胞在赵女士体内“生根发芽”了!
赵女士坦言,待在移植仓的那段日子是她生病以来最孤独的时光。但一想到温暖、给力的家人,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堂哥听说自己有配型成功的可能,不带一丝犹豫地奔向医院;春节前后用血紧张,老公一声不吭地在外献了400毫升血液参与互助献血;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公婆主动帮忙带小孩;女儿也常常来到移植仓的“探视走廊”,隔窗鼓励妈妈“头发长起来就能回家了”……
详细问诊、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查阅病史资料……医院也为赵女士多次发起院内多学科联合会诊。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坚强又幸运的赵女士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赵女士激动地说:“是家人和医护为我带来了新生!”
记者刘越通讯员张梦石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