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差点不在珞珈山?
2023-03-24 09:10:00 来源:武汉晚报

又到最美樱花季,中国最美大学校园当年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骑着毛驴到珞珈山选定,关于武汉大学选址的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从事武汉城市史、中国大学史研究的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刘文祥老师研究认为,李四光亲自勘查武昌郊外山水,为武大选址新校舍确有其事,但具体提出珞珈山者另有其人,其过程也曾一波三折。

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年,由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昌区图书馆承办,武昌城市书房外文书馆、武昌区政协民宗委、武昌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武昌区图书馆中南路街道分馆协办的“武昌大讲堂之《千年历史耀武昌》”系列讲座,3月23日上午在武昌城市书房外文书馆开讲。首讲专家刘文祥在讲座中讲述了武汉大学的前身、校址变迁,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武大建校、发展的历史细节与轶事。

美国建筑师开尔斯坐飞机勘察“落驾山”

清末张之洞兴学以来,武昌成为学府云集之地,开启了“大学之城”的厚重历史。

武昌阅马场,旧名“阅马厂”,是城内练兵演武的校场,其东、西两侧称东厂口、西厂口。当年的东厂口,即今首义广场以东、首义路口以西的武珞路附近地区。

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初,校舍仍位于东厂口的原武昌中山大学校园处。面对这一清末以来已使用数十年的狭小破旧的校园,武汉大学早在建校之初便酝酿了另建新校园的构想。

根据档案资料,武大新校舍最初选址武昌洪山下。一份1929年11月11日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的讲话透露了随后的变化:“那时,适逢叶雅各先生……于武昌东湖一带考察农林状况之后,对大家说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于是李先生等亲去该地察看。”

也就是说,作为武汉大学筹备委员的李四光,是在叶雅各提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选址后才亲自去该地察看的。当时被称为“落驾山”的东湖南岸被选定后,校舍区设计在“落驾山”南麓,即今天面向武汉体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方向的珞珈山南坡。

此后,李四光到上海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来武汉考察,设计武大新校舍。关于此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处绘图员沈中清于1982年3月曾有一段回忆:“经与初步叙谈,情趣融洽。随后花五百元钱,包乘一架专机从上海直航武汉,飞跃落驾山上空时低飞盘旋俯视校区全貌。次日登山实看,开尔斯对于落驾山的地理形势极为赞赏,并提出了粗略想法:拟在落驾山北麓以狮子山为主要校舍建筑中心,各院系教学楼分别建筑至各小山上。落驾山南麓为住宅区,西边杨家湾为商业服务区。并在地图上,沿着落驾山南的山脚,从东边郭郑湖滨至西边茶叶港划出一道红线,圈定了新校区的范围。”

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接受了开尔斯的设计,将校舍建筑由原定建在“落驾山”南麓调整为建在“落驾山”北麓,南麓建教师宿舍。

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只建了武大一期工程

关于武大的建造施工,过去只知道施工单位是沈祝三为老板的汉协盛营造厂,沈祝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按合同建好了武大校舍建筑。刘文祥研究发现,汉协盛营造厂参加的是武大一期工程的建设,1933年后的又一期工程由六合建筑公司承建。

有现场听众提问,武大的建设,功劳最大的人是谁?刘文祥认为,武大这个工程是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的结晶,融合了各界的努力。选址上李四光、叶雅各、开尔斯等人都有重要贡献;设计上,包括开尔斯、李锦沛、石格司、缪恩钊在内的设计团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蔡元培定下了武汉大学高标准起点;工程界,营造厂高质量完成了工程。所以,不能简单归功到某一个人身上。

刘文祥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当年这里还是一片偏远荒野之地,是武汉大学来到这里,筹备者、设计者、施工者们让这片荒山变为中国最美校园。”

记者万建辉通讯员王莉

本版供图刘文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