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29日晚,由苏州昆剧院带来的全本青春版《牡丹亭》在武汉剧院再度亮相,由此拉开第十一届“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的序幕。现场座无虚席,观众被昆曲的极致之美折服。
唱腔曲调无一不美观众好像拿着“显微镜”
“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典雅的曲词、婉转的水磨腔、优美的身段、养眼的服装,汤显祖笔下那段跨越生死的至情之恋,四百年后仍然感人至深。
“昆曲太美了!唱腔、曲调都美得一塌糊涂,之前只在网上看到过片段,但还没欣赏过全本。这次听说全本来武汉演出,我早早买了三天的门票。”年轻观众杜晓雨说。
观众罗敏是第一次现场看昆曲,他几年前看过白先勇先生的《姹紫嫣红牡丹亭》,就对昆曲《牡丹亭》产生了兴趣,“今晚被优雅的曲调、华丽的唱词、精美的服装舞美折服了,蛮震撼的,尽显昆曲之美、国学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00后”观众汪萌和两名同学一道来到剧场观看演出,“整场演出我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舞台,即使是外行,也觉得非常有感染力,带来无尽的遐想”。
首次观看昆曲的观众被极致之美震撼,而观看过不同版本的观众,则像“显微镜”一样关注着更多细节。学生贺霁然曾经研究过多个版本的《牡丹亭》视频,这次在剧场看到了更多细节:“视频中只能看到演员的特写,现场看到了更多互动,比如春香和杜丽娘的互动,都非常可爱。舞台背景上有兰花、牡丹,窗棂的图案、每个花神服装上的纹样都不同,可以说是无一不美。”
19年来场场如“初见”《牡丹亭》青春依旧
400年前,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创作了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牡丹亭》。2004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在汤显祖原著基础上精心梳理,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不仅走遍全国,“救活了一个剧种”,更被戏迷们昵称为“白牡丹”。
近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多次来汉演出,仅全本就已经是第三次,精华版和其他院团的版本也近10次。此次来汉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连演三天,以上、中、下三本的全本面貌呈现,由2004年首演的“柳梦梅”扮演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俞玖林和“90后”优秀青年演员刘煜担纲主演。
俞玖林扮演男主角“柳梦梅”已有19个年头。他表示,当年20来岁开始担纲主演时,年龄和角色会比较贴近,有青春更有青涩。随着这些年的打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加深,舞台经验更加丰富,对“柳梦梅”塑造也有新的体会,表演技艺更加成熟,演出来更有另外一番风味。
19年过去,这朵“白牡丹”为何长盛不衰?俞玖林认为,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生命力源于昆曲这门艺术的本体。“自创作之初,白先勇先生确定的原则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在艺术上体现出强烈的分寸感。可以说,在传承昆曲经典的基础上,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舞美、灯光在整体的审美取向上更容易和现代观众产生共鸣,那种极具东方意向的淡雅、清新、精致的审美,得到了大批年轻人的认可。”刘煜认为,《牡丹亭》的音乐和舞美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即便是不了解昆曲的‘小白’也不用担心,当主题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相信观众们一定已经沉醉在剧情当中了。”
俞玖林表示,19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观众,他们像滚雪球一样,把这份传统文化的美、昆曲的美,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这也是《牡丹亭》长演不衰的原因之一。作为表演者,俞玖林希望每一次演出都能带给观众那种“梦中初见”的美好情感。“青春只有一回,也许我已不再青春,但《牡丹亭》永远青春,昆曲永远青春。”
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自2013年创办,历经十年沉淀积累,已成为促进全国戏曲文化交流、创作成果展示和推动戏曲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继《牡丹亭》之后,本届戏曲艺术节还将继续上演京剧《四郎探母》、越剧《五女拜寿》、黄梅戏《罗帕记》等经典剧目。
记者王娟叶飞艳通讯员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