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刘海锋通讯员钟晗)仓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代建制骑龙镇,唐代更名“中和镇”,明朝称“仓子埠”,清代更名“仓埠”并沿用至今。近日,长江新区探宝之旅走进仓埠,本报记者在仓埠街新洲二中校园内找到一座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独特的近代公馆建筑。
这座公馆包括主楼和门楼、卫兵室、花园等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门楼西南向,上书“阆苑春浓”。主楼东西直通,东门面街,门楣上书“震旦延辉”,两侧檐墙下有拴马铁环。西门朝花园,门楣上书“澄清在望”,两侧亦有拴马铁环。
走进建筑可发现,该楼为砖木结构,两进两层,一层连四间带天井,二层为串楼。外部门额、倚栏等水泥雕饰线条简洁流畅、形式纯朴,借鉴了欧洲建筑艺术,庄严、质朴、厚重,具有西式建筑艺术色彩。内部隔扇、看梁、栏杆、斗拱、雀替等浮雕镂空之禽兽花卉、人物故事图案,又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作为整个建筑艺术的精华,浮雕内容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图、金玉满堂、连生贵子、五子夺魁、榴开百子、竹报平安、三国故事、耕织图等,布局精妙、富丽堂皇、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尤其是门廊与大门,堪称中西合璧典范之作。整栋建筑外不见木、内不见砖,采光充分,体现了十分高超的建筑技巧。
新洲二中综治办主任柳志涛从1998年开始担任这座公馆的义务文保员、讲解员。他说,父亲原是新洲二中的教师,自己作为教职工家属,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每次在馆内读书就像在家里一样亲切。从部队退伍回到仓埠后,他就致力从事与公馆保护、推介相关的工作。
2008年至2010年,公馆由于年久失修,不少立柱、横梁被白蚁所蛀,屋面严重漏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在无经费列支的情况下,柳志涛通过多方奔走争取到100万元的专项维修资金。在省古建中心,市、区文管部门及新洲二中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公馆进行了卸瓦调架大修工程。其间,抢救性发掘出明、清时期非常精美完好的净瓶、画缸、花钵等陶瓷器皿及铜、锡家用器皿,这些文物现存于新洲区博物馆。
据悉,该公馆于1988年12月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