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苏正民与5名凉山孩子一起在母校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五四”综合表彰时,他哽咽着说:“阿苏一定努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凉山孩子走出那片大山。”
凉山和武汉之间的距离是1610公里,这些年来,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多次一个人往返于凉山和武汉之间。
此次从凉山返回母校,苏正民一行共有10人——3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凉山支教的大学生,5人是凉山州越西县二中的学生,另有2人是越西县二中的教师。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让苏正民激动又兴奋。他说:“我一个人走出大凉山,走到现在的一群人,我得到了无数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力量。”
14岁的周敏霞读初一。她说,支教老师严宇飞在给他们上第一堂地理课时,就为他们讲了许多关于武汉的故事,其中就有长江大桥的故事。当时他们也看了图片,对于长江大桥的印象只是“上面走汽车,下面走火车”。长江大桥具体长什么样,她想象不到。她说:“今天我和长江大桥‘奔现’了,长江大桥比我想象的还要雄伟壮观。”
在越西县二中,麻卡布机和曲比依布是同桌,他们拥有同样的人生理想:长大后要成为像苏正民一样的老师。麻卡布机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园,他随处可见哥哥姐姐们读书的身影,“他们那么优秀,真想成为他们这样”。两人商量着,等回了学校,他们要互相督促,更刻苦地学习,争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生马海马红也有同样的愿望,他想考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大家做校友。面对表彰大会现场数百名师生,马海马红说出自己的愿望后,台下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凉山少年的祝福,也是对他的鼓励。
“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是5名从凉山来武汉研学孩子的最深感受。学生八九拉牛木说,来到武汉,她感受到了武汉的美,也看到了大山外的繁华。
去年8月,与苏正民一起前往越西县二中支教的严宇飞、林雨源,都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他们也都是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武汉人严宇飞分享了一个他和凉山的故事。去年8月,他从武汉前往凉山时,先从武汉乘坐飞机到凉山州府西昌,再乘坐大巴走了3个半小时的盘山公路,最后才到达越西县。
寒假回汉时,严宇飞惊喜地发现,成昆铁路复线已经全线通车,越西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座火车站,铁路将原本3个半小时的山路压缩到了40多分钟。
再后来,在严宇飞不知不觉中,越西县通了环城公交。当崭新的公交行驶在越西大街上,他不禁感慨:“研支团的口号是‘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但短短一年我已经有了无数件终生难忘的事。”
林雨源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说:“我们很感谢学校提供机会,让我们能带着孩子们回到这里深度研学,拓宽视野。回去以后我们支教老师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承担起一个青年人的使命。”
记者张维纳史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