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张衡通讯员薛宇航)5月9日下午6时,夕阳西下,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1号写字楼3楼的艾帕克公司办公区域内的遮阳帘自动卷起,工作了一天的员工迎来下班时间。最后一位离开公司的员工张夏身后,一盏盏照明灯自动暗淡下来,空调出风口的凉风也随着灯光的熄灭不再吹出。
张夏走出写字楼,恰巧遇见正在园区巡逻的安防机器人及送餐机器人。张夏分别向“他们”打了招呼后,径直走向一座能容纳20辆车的停车棚。这个停车棚也是一座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式充电站。此时,张夏的新能源车已经充满电。
在这个产业园大厅里一块整面墙大小的电子屏幕上,时时显示着园区用电量、空调运行情况、光伏板发电量以及储能电池日充电量,除此之外,碳减排量等数据也在闪烁变换。园区负责人肖屹介绍,产业园已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低碳智慧场景下产生的剩余碳配额将参与交易所交易。
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是中法生态城探索零碳产业园区的样板之一。作为湖北省近零碳城镇试点示范项目,中法生态示范城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低碳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应用,集中发展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
今年是中法两国签约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第九年,绿色低碳悄然改变着这个区域里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行走在中法生态城街头,记者发现这里的道路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颇为相似,每条道路的平均间隔仅200米,单向支路把街区分割成不同的小地块,形成内循环系统。
“以22米宽的支路为例,行车道宽度仅为7米,但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中法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马王涛介绍,这借鉴了法国巴黎绿色出行慢生活理念,鼓励市民非机动车出行。
马王涛说,全市首座独立建设的大型区域分布式能源站即将投入使用,这座生态新城将成为全市首个实现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
“入户管道是穿越中法生态城的地下综合管廊,里面还有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等管线,大大节省重复建设的成本和城市空间资源。城市上空也不再有‘蜘蛛网’。”马王涛说道。
数据显示,中法生态城绿色建筑比例为100%。建设区绿化覆盖率达45%,蓝绿空间比例达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