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甘娟)“呜呜、呜呜……”17日中午,当巡查船行至长江段嘉鱼簰洲湾,拖曳式实时被动声学监测系统的电脑屏幕上,突然发出了一声接一声的报警,“快,快,发现江豚了!”
当天,中科院水生所和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长江簰洲湾段观测到9头江豚群体,跃出江面,欢快活跃。
全国首次迁地保护区江豚回“家”
4月25日,长江干流洪湖老湾中夹上游水域附近,两头约5岁的雄性江豚,穿着特制的“小背心”,跃入长江,回到母亲河的怀抱。它们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湾故道,已经进行了两年的野化训练,适应了长江干流的水文条件和船舶噪声干扰,也具备了捕食能力。
带着“四大武器”追踪江豚
两头江豚已经放归长江新螺段近一个月了,它们的行踪、活动范围和生存状况,时时牵动着守护者的心。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介绍,从长江洪湖新滩段到嘉鱼簰洲湾段,有一个30多头江豚的自然群体,非常利于2头江豚的融入。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水生所也实时监测着它们,当天是他们第5次例行考察监测,带着“四大武器”——拖曳式实时被动声学监测系统、手持式无线电跟踪系统、无人机、望远镜,从长江嘉鱼潘家湾下水,一路往下游巡查到簰洲湾段。
据介绍,拖曳式实时被动声学监测系统,探测头的绳索长达几十米,放到水中可以接收江豚的声呐脉冲信号,周边几十米一旦发现江豚,监测系统会发出“呜呜、呜呜”的报警声,非常准确。
江豚太活泼,“小背心”一周就脱落了
放归时两头江豚不是穿着特制的灰色“小背心”吗?上面安置了小型无线电发射机,江豚跃出水面就可以监测到。梅志刚说:“没想到啊,“小背心”脱落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时间快了许多。”
2018年在鄱阳湖给江豚做“背心”测试时,16天才脱落,这次放归前对“背心”进行加固,预计可以监测1个月左右。没想到2个小家伙非常活跃,加上长江自然水流速度较快,第4天体型稍大江豚的“小背心”脱落了,又过了3天,第2个“小背心”的信号也消失了,推测也是脱落了。
“很有意思啊,我们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小的那头江豚还会帮大的那头江豚撕咬“背心”,这也加速了“背心”的脱落。”其实就算不撕咬,“小背心”采用了专门设计的可溶解线材,过一段时间后也会自动脱落。“虽然小背心的脱落时间较快,但也这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小背心安全脱落,达到了设计目的。”
2头江豚融入种群自由生长
近一个月来,中科院水生所实时和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政部门联动,每天巡查监测,发现江豚主要在嘉鱼大桥到簰洲湾段这个区域活动。当天中午,经过拖曳式实时被动声学监测系统和目视观察,发现了一个9头江豚的自然群体。这里是一片大型沙洲的洲头,也是河流的弯道,江豚积极行为明显,出水姿势有力,说明营养状况良好。
如何判断当天发现的9头江豚里,有没有放归的2头江豚呢?梅志刚进行了详细解答。
2头江豚放归后,沿途有2套自动化检测基站,一套无线电自动定位跟踪基站,一个定点被动声学监测声影像系统。监测显示,放归的第4天也就是4月28日,它们很快和一头野外江豚合群了,形成一个“3豚小组”,持续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确认它们就在夹江水域活动,也监测到了迁移、捕食的行为。5月2日—3日下大雨,江水水位上涨,5月4日凌晨无线电信号消失了,工作人员判断江豚已经顺水往下游行进,后来在下游发现了一个江豚群体,主要集中在嘉鱼大桥到簰洲湾段的30公里水域。
“尽管背心脱落了收不到信号,但通过这种区域性的江豚整体分布、合群、栖息地选择的状况,可以判断2头江豚已经向下游迁移,和更大的江豚种群生活在一起,在合适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推测,“4月25日全国首次野化放归的2头长江江豚,极大可能已经融入了长江新螺段江豚自然种群。”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毛峻峰介绍,近一个月的持续观测发现,2头野化放归的江豚和野生江豚自然融合,这使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江豚种群得到改善和平衡。由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殖、野化放归形成闭环,通过江豚放归长江,复壮自然种群,以实现恢复长江江豚种群及保护其栖息地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