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凌通讯员王晓璇刘恋张恒)“都说汉口盛行码头文化,我认为汉口的文化起源于商业,而商业繁荣造就了曲艺兴盛。”23日,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文史学家、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何祚欢现身汉口历史文化展示中心,为全市近百名非遗传承人带来一场关于汉口往事的讲座。
在楚腔汉调戏台上,83岁的何祚欢妙语连珠,各种掌故信手拈来,讲到兴起时还来上一段唱白,引得台下观众鼓掌叫好。
讲起曲艺在武汉的发展历程,何祚欢说,民间艺人从农村进入城镇,最后在商业发达的地方扎堆。清末,汉口汇集了湖北不同的曲艺风格,各地方言在这里相互影响融合。
汉口开埠后,市民的文化消费逐渐分级。民众乐园大舞台、汉口大舞台是顶级剧场,梅兰芳、周信芳来汉都会去这些地方演出。接下来是清芬路的美成戏院和前进四路的楚风剧院,都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满春茶园能坐几百人,再小点的有天声剧场、天仙剧场、民主剧场,还有民众乐园的一些小场子。第四级是茶馆,街头艺人排最末。
讲座尾声,何祚欢对台下观众说:“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在座各位扎扎实实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不仅需要艺人传承,观众也在传承。”
对此,非遗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深表认同。他告诉记者,原来面塑爱好者的年龄层次偏大,大多是企业家和社会精英人士。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网络了解面塑。去年,他与一家元宇宙公司合作推出的虚拟面塑作品“四大天王”就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刘洁认为,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既要走进社区和高校推广非遗文化,更要借助互联网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韩潇潇说:“本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荆楚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体会到老一辈手工艺者的高超技艺和艰辛努力。”
“江岸非遗在保护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江岸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江岸区有30个项目进入非遗名录,35人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吉庆街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街区。本次“举旗铸魂·非遗焕新”2023年江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分为非遗大讲堂及非遗研学之旅两个板块。
江岸区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市文旅部门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全面培训,旨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修养、美术基础、设计创意和市场意识,共同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形式,为汉口历史风貌区增加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