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黄色的T恤、白皙的皮肤、干练的短发、专注的眼神……6月4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康复医学中心康复治疗室里,记者在百余人中一眼就注意到正独自做着左手功能锻炼的刘明(化名)。
2022年1月,33岁小伙刘明突发中风,致左侧肢体偏瘫。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刘明逐渐恢复,现在已经能够独立行走,实现生活自理,成为重症康复病区里的“康复榜样”。
从“活着”到“生活”
刘明回忆,自己刚来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康复医学中心时,几乎是病区年纪最小的。平时爱好球类运动的他,中风后半边身体不能动,只能卧床,日常生活只能靠家人照料。
注意到刘明的消极情绪后,治疗师肖府庭有意将稍年轻一些的患者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内治疗,让刘明看到其他康复患者的进步,也时不时讲一些受伤运动员、名人的康复故事,希望他增强康复信心,重燃对生活的向往与热情。
慢慢地,看到其他病友们一点一滴的小进步,也感受到家人、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刘明渐渐放下心中的消极情绪。
每天一早起床,刘明就拿出康复站立板来练习;闲来无事时,他就盘腿坐在床上用右手给左腿按摩;在轮椅上训练康复坐姿时,刘明也总是一丝不苟、不打折扣地维持治疗师设定的姿势……2022年8月,经过大半年的康复训练,刘明不仅基本实现生活自理,还可以自己带小孩出去玩,偶尔参加朋友聚会了。治疗师郑洋开心地看到,刘明在康复过程中慢慢完成了从关注“疾病”到关注“生活”的转变。
“你左手我右手,正好!”
好不容易迈过了自己的坎,刘明也希望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在康复治疗室里看到年轻的康复患者,刘明会大方地上前打招呼,互相展示一下彼此的功能状态,交流康复经验,还会把治疗师平时传递给他的一些康复知识、理念说给对方听。他常跟治疗师肖府庭开玩笑:“你看,我都能当你的助手了。”
半年前,刘明和22岁的晏浩(化名)被分到了同一病房。更年轻的晏浩是运动后突发中风,右侧身体偏瘫。早已习惯独自住院治疗的刘明注意到,晏浩住院,爸爸妈妈两个人都陪着照顾他。
身为过来人的他深知,对于康复患者来说,最基本的需求是实现生活自理,最终需求是回归社会。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量依靠自己来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行为。
于是,刘明有意用自己能自如活动的右手教会晏浩一些基础的生活技能。“将毛巾搭在椅背上,一只手握住下方毛巾的两端,朝一个方向用力拧。洗衣服也是这样,揉搓不难,也难在一只手拧干……”
快递到了,他也会叫上晏浩帮他一起抬。“你左手我右手,正好!”两人各用自己的一侧健肢,合力将快递搬到病房。此外,他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晏浩的父母,让他们多给晏浩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他的生活技能,还可以让他更有成就感、价值感。
晏浩说,在认识刘明前,自己时常感到压抑、孤独,觉得活着没意思。“现在,刘明哥哥就是我的目标,我相信自己也能恢复到他那样。”
“年轻的中风患者还有大把人生”
随着康复治疗的深入,刘明对中风康复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科学。如今34岁的他给自己定下了康复目标,哪怕不能康复到生病前的状态,也要一直坚持康复,让身体无限接近于健康人状态。
对于这些长期需要定期做康复治疗的患者来说,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康复医学中心已经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他们约着一起来院治疗、一起畅谈聊天,有时还在病房里唱起歌儿来。不少像晏浩一样的年轻人,把刘明当成了知心大哥哥,什么话都愿意说给他听。护士们都说:有刘明在,整个病区的气氛都不一样了。
文/记者刘越通讯员张梦石谯玲玲程雪图/通讯员章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