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终末期肾病藏族患者重获新生
2023-06-08 09:28:00 来源:武汉晚报

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团队的救治下,两名终末期肾病的藏族同胞重获新生。从2019年成功完成首例西藏患者肾移植至今,协和医院肾移植中心一共为14名藏族尿毒症患者完成肾移植手术,术后均生存良好。

成功手术

两名藏族患者同日获新生

33岁的牧民多吉(化名)来自西藏日喀则。2019年11月,多吉因劳累过度患上尿毒症,血清肌酐值高达1600μmol/l。经过三年多的透析治疗,他的心功能逐步衰减,血压也十分不稳定,肾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拉萨到武汉,3600公里的遥远距离和对手术的未知困扰着一家人。通过患友介绍,多吉打听到西藏有几位患者曾在武汉协和医院做过肾移植手术,且目前生存质量很好。经过商讨,他们顺利与协和医院西院区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王振迪教授取得联系。

2022年7月,多吉在家人的陪伴下从西藏拉萨奔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经检查,王振迪教授团队发现其心衰明显,积极治疗缓解后,多吉又回到西藏继续透析并等待合适肾源。但因尿毒症心肌病,他胸闷加重,心功能加剧下降,单纯透析已经难以维持生命,唯一的方法只有尽快完成肾移植。

2023年4月底,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分配,多吉终于等到宝贵的肾源,再次与家人一同前往武汉协和医院。

5月24日,王教授团队成功将一枚健康的肾移植到多吉体内,术后恢复顺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就降到了125μmol/l。目前,多吉活动自如,尿量正常,血清肌酐稳定在正常水平,心功能也较术前明显改善。

令人欣喜的是,同一天,来自西藏山南的德勒(化名)也在协和医院西院区完成肾移植手术。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肾移植中心李恒教授为他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一周,他血清肌酐值稳定在100μmol/l以下,并发症也逐渐消失,身体情况明显好转。

目前该院肾移植中心已建立完善的肾移植随访体系,均接受患者长期、定时的门诊检测或电话咨询。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能够进行正常人的生理活动,包括工作、学习和婚育等。

完成千余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最长存活期超23年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医院,协和医院肾移植中心依靠强大的师资与科研力量,成立肾移植多学科团队(MDT),先后开展多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成果显著。

协和医院西院区副院长蔡俐琼介绍,协和肾移植中心已成功完成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000余例,移植肾最长带功存活期已超过23年。自2012年协和医院成功开展首例DD供肾移植以来,年完成例数稳步递增,人/肾一年存活率保持在95%以上,五年存活率超过90%。协和医院肾移植手术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老教授、年过八旬的张润清回忆,1977年,他和熊旭林、洪光祥、邵明忠、张齐钧、陈晓春等教授一起,在中南地区成功开展首例临床肾移植手术。

据悉,肾病一般分为5期。由于该器官代偿功能较好,中早期患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肾功能出现损害,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患者就医,检查出肾功能不全后,病程已经进展到4期甚至5期,最后只能进行肾移植手术。

“定期体检、检查肌酐非常重要。”王振迪教授呼吁。

实习生张伊倩通讯员吴立志金煦陈有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