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下班后把诊室“搬”回家
2023-06-16 18:28:00 来源:武汉晚报

6月14日中午12时30分,原本应该在吃午饭的长江新区谌家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旭东还在忙活。11分钟内,已经有3位患者过来和他搭上了话。赵旭东的话题也从“哪里不舒服啊”“这个药是好药,但是吃药要看情况”聊到了“吃饭没?快回去吧”。他和患者之间,是医患更是朋友。

51岁的赵旭东已经在谌家矶工作了26年。为了让患者能随时找到他,他不仅把手机号码留给大家,有消息必回,更是把家里的客厅布置成了“家庭诊室”,方便患者晚上求医。

给手臂脱臼宝宝秒复位

用棒棒糖测试“疗效”

6月13日晚上9时,刚下班的赵旭东正在吃晚饭,听见有人敲房门,他知道又有患者来找他看病了。放下碗打开门,看到抱着孩子的李女士差点腿软摔倒在门口,赵旭东赶忙伸手扶住了她。李女士的汗已打湿衣服后背,还没坐下就叫道:“赵医生,我孩子的手抬不起来了,这怎么办啊?”

赵旭东赶忙拉开椅子让母子俩坐下,询问孩子的情况。听完李女士的话,赵旭东心里有了底,没有明显外伤,大概率是小儿桡骨半脱位,再上手一摸,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赵旭东一边跟小孩讲着话,一边用手悄悄摸到小孩脱位的手臂。刚问完“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啊?”赵旭东手腕一拉,手臂一扶,一秒钟的时间,就将小孩胳膊复位了。等小孩反应过来准备哭,赵旭东左掏掏右掏掏,从衣服兜里拿出一根棒棒糖,高举到小孩头上安抚道:“拿到就给你哦!”见小孩不敢动,赵旭东将糖果放低了点,继续哄“试试嘛”。

小男孩抬手抓住糖,握紧,一串连贯的动作终于让孩子母亲放下心来,脸上有了笑容。

把家改造成诊室

要对居民“负责到底”

下班后的“咚咚”敲门声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

1999年到2006年,谌家矶片区的患者都知道,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门口的第二个门面房也可以看病。赵旭东在这儿住了多久,门面房的敲门声就响了多久。每当敲门声响起,赵旭东就知道有患者需要他。

2006年至今,赵旭东的家搬到了新建村。为了让患者依然能随时找到他,他不仅给他们留下手机号,还将自家的客厅改造成简易诊室,靠近门的桌子上堆满血压计、听诊器、压舌板、绷带这些基础的医疗器具,保证基础的检查可做,不让患者“白跑一趟”。

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家里,赵旭东都时刻保持待命状态,把手机铃声调到最大,房门打开,睡觉时离客厅更近一些……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回应患者的需求。被问到“不觉得这样很影响自己吗”,赵旭东乐了,“患者的需要是我最在乎的事。我辖区的居民,我肯定要负责到底”。

巡诊要从最热闹的地方走

吃饭得悄悄绕远路

赵旭东巡诊时都从居民区最热闹的地方走,尽可能遇见更多的居民,下班时却总是绕大圈去别的区吃饭。问及原因,赵旭东哭笑不得地说:“有时下班后和朋友在负责片区的小餐馆吃饭,去买单时总会有人偷偷付掉饭钱,你找都找不到人。”原来患者感恩他,就用“买单”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谢意,但赵旭东怕他们破费,只好选择悄悄躲开,舍近求远,去离单位30里远的小餐馆吃饭。

赵旭东的685个微信联系人、817个电话联系人中,大半是患者。“有的老人不会用微信,只会打电话。要方便他们找我。”赵旭东说。采访中,记者发现,原本被科技取代的手写诊断书依然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其中一张诊断书上写着:药要按剂量吃,按剂量吃才会好。你觉得你好像好了就来找我再看一下,不要自己偷偷减少吃药数量……

“老爷爷老太太记性不好,怕他们忘,写下来他们就可以看着吃药。”赵旭东解释道。白纸黑字,句句都透着赵旭东的良苦用心。

记者张越实习生潘钰洁通讯员简杰游维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