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胡小凤,55岁,武昌首义广场南广场园林班长,从事绿化养护14年。她“发明”的一种移动喷灌(装置)解决了景观草坪和绿篱浇灌难题,大大减轻了园林工人浇水抗旱的强度和压力。这种“抗旱神器”在首义广场一直沿用了6年。
7月28日,胡小凤惦记着南广场的植物该浇水了,凌晨4点半起床,5点刚过就到了单位。她提前到南广场转了一圈,把需要浇水的地方都看清楚。这是胡小凤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做事之前先熟悉情况,做事时才不会浪费时间。
首义广场面积有2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占了一半。南广场有4万多平方米,虽然现在安装了自动喷灌设施,但高大的树木和喷灌浇不到的边边角角,还得靠人工浇水。
每年夏天,上午6点至10点半、下午3点至6点半是浇水抗旱的黄金时间,中午最热的时段不适合浇水。
清晨6点,胡小凤和十几位同事在南广场开始工作,先给大树浇水,再浇那些边边角角。上午9点多,她接到首义广场园林部门负责人张巍的电话,让她到红楼西侧的大草坪上帮忙。胡小凤马上赶过去,看到他们正准备用移动喷灌(装置)给草坪浇水抗旱,但人手不够。
红楼西侧的大草坪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以前是被围栏封闭起来的,今年3月对市民开放。草坪上没有安装自动喷灌设施,只能用自制的移动喷灌(装置)浇水。
胡小凤和张巍,还有北广场园林班长邱承良一起,将3套移动喷灌(装置)从小推车上搬下来。每套喷灌(装置)都有一根七八十米长的水管,比较重。几人各自取一个取水阀,将水管连上,然后将另一头装有喷头的PVC管插在草坪上需要浇水的地方。打开PVC管下面的开关时,会被喷一身水。大家用手抹一把脸上的水,都乐呵呵地笑了。胡小凤笑着说,大热天被淋一下,很凉快。她特别喜欢看移动喷灌(装置)喷出的水,就像开在草坪上的水花,好看极了。
浇了半个小时后,3人走近喷灌(装置),关掉开关,拔起喷管,将它们换个地方,继续喷。每开关一次,都要被喷一身水。
胡小凤是孝感人,2010年来武汉打工,一直在首义广场做绿化养护养家,做了14年。现在一双儿女都参加了工作。
她介绍,以前,南广场没有安装自动喷灌设施,夏天人工浇水抗旱任务很重。如果浇水不及时,景观草坪上的草就会被晒得发蔫,甚至枯死。班组的园林工人分成3组,每天早晚用高压水枪轮番浇水。每次浇水,大家衣服都会被汗水和自来水湿透,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天下来,上面都是一层白花花的汗碱。
2017年夏天的一天,胡小凤无意中看到北广场正在喷水的自动喷灌设施,就想:“能不能做一个移动喷灌(装置),自动浇水抗旱。”这个偶然的想法触动了她,她找来一个喷头,用手按在水管上做试验,发现喷水效果不错。胡小凤非常高兴,就用PVC水管、喷头和软水管做了一套完整的移动喷灌(装置)在南广场试用。
同事们都非常高兴,大家一起动手,做了十几个移动喷灌(装置)。这些喷灌(装置)往草坪上一插就能用,想浇哪儿就浇哪儿。后来,有人因此给胡小凤起了个外号,叫“园林雨神”。
大家算过一笔账:一个移动喷灌(装置)能覆盖20多平方米,如果同时使用,每天浇8到10个小时,整个广场2万多平方米的草坪,两三天就可浇完一遍。
人工浇水虽然水量大,但时间短,土壤不容易浇透,浇一次只能管一天。移动喷灌(装置)浇的时间长,水是慢慢渗下去的,容易浇透,浇一次能管三四天。所以,用移动喷灌(装置)浇水能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还能节水。
2019年起,首义广场通过改建逐步更新了北广场老化的自动喷灌设施,南广场也装上了自动喷灌设施。移动喷灌(装置)也慢慢由抗旱“主力”变成了“配角”。
现在,首义广场只保留了3个移动喷灌(装置),主要用来浇灌红楼西侧那块大草坪。胡小凤说,看到亲手养护的花草树木长得很好、有很多人看,她每天都很开心。
记者明眺生通讯员孙姝黄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