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锐评 | 欣闻天津“自创区”揭牌
2015-02-28 16:14:33 来源:今晚报

今锐评 | 欣闻天津“自创区”揭牌

2015-02-26 今晚报 今晚报
今晚报 \

tjjwbwx

天津《今晚报》于1984年7月1日创刊,邓小平题写报头。日发行量70多万份,是天津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日报。

欣闻天津“自创区”揭牌

据《今晚报》记者报道,期盼之中的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天揭牌。

天津国家“自创区”以滨海高新区为核心,以各区县21个分园为重点,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与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扑面而来。

天津国家“自创区”具有诸多制度创新的亮点,比如,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赋予市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自主权,取消所有审批和备案程序,科技人员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给予政策性投资支持;推动企业建立创新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示范区企业创新券制度;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推动核心技术和“杀手锏”产品开发,建立高成长性企业认定奖励制度,让企业活力四射;一个核心区及多个分园统一享受示范区政策,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园区创新平台、重点创新项目、“杀手锏”产品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我们面临的五大战略机遇之一,天津国家“自创区”的揭牌及方兴未艾的建设,可以预期,在全市必将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协同互动的格局,增强全市的创新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支撑引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晚评论《今晚报》(尘之洁)

为什么没了年味

如今,年过得越来越没年味了。人们怀念过去那种年味,那种年集、年画、姑娘插花、小子放炮的气氛。劈柴火,蒸年糕,办年货,制亲衣,家家忙年忙出的那种年味和一丝不苟的年俗,就是我们传统的春节。

年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民以食为天,过年特别突出一个吃字,那些一笼笼冒着热气的饽饽,还有一笼笼的年糕,切成方,摞在缸里盆里,盛在竹箩里,年味一下子就有了。这些食物象征着我们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要这么丰实,我们还用这丰盛的食物敬天敬祖先。

每一个年,都让人信心满满,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盼。我们虽然有那么多的期盼,但又很容易满足。那时不是看钱有多少,房有几套,只要囤里有粮,袋里有米就行,甚至连仓满囤满都不敢奢望。如果在我们盛满粮食的大缸上贴一个大大的“丰”字,我们这个年就会过得非常踏实。

我们严格地遵循那些传统的年俗,大神小神全都不会怠慢。每个新年都是心灵的洗礼,把人洗礼得那么善,那么诚。过年无论大人孩子,连脏话都不能说,脏水也不能随便泼,年五更烧火下水饺,连风箱都不能动,因为拉动风箱声音太大显得不够敬畏。我们过年,似乎是在与天地神灵祖先一起过,所以我们那么虔诚那么敬畏。这就是年文化。

如今物质提高了,人的品位却降低了,我们渐渐抛弃了年俗和年文化。摆一桌麻将就以为是过年,从天明喝到天黑就以为是过年,到高档饭店撮一顿就以为是过年,大把花钱、疯狂购物就以为是过年,把能送的礼送到就以为是过年……

年没味了,因为年的内涵失掉了。

今晚评论 《今晚报》(李业成)

年味的变迁

所谓年味,在一定程度上说的是民俗。羊年春节的到来,又引发一些人触景生情,感慨年味淡了。年味是浓了还是淡了?不能凭感觉,不能凭个人好恶,仔细地梳理一下,理性的回答是,该浓的浓了,该淡的淡了。

燃放鞭炮是体现年味的民俗活动之一。然而,雾霾笼罩天空与大地,给人们带来了危害,许多人从自己做起,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今年,大年除夕零点前后,鞭炮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也短了。鞭炮退了一小步,文明进了一大步。

近年来,春节旅游成为一大亮点。据国内某国际旅行社介绍,许多游客举家出游,换一种方式过年。在饭店吃年夜饭的家庭也逐年增加,有媒体披露,大年三十津城餐饮业订出年夜饭包桌达24万桌,有点名气的饭店、酒店基本爆满。有的饭店一改传统大菜习惯,素菜比例接近50%,农家野菜馅饺子成为年夜饭明星主食。再看大街小巷,城市灯火璀璨,景观越来越美,短信拜年越来越火。

任何一种民俗,不会百年不变。这一淡一浓,说明了时代的变化,说明了年味的变迁,说明了年味的与时俱进。春节年年过,风俗日日新。作为老年人过年,既要回归传统,更要习惯和适应民俗里融入的时代元素,切不可一叶障目,无意中做了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

今晚评论《天津中老年时报》(蔺洪柏)

抬头并不难

过年对于国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团聚,一大家人平日里天南地北,往往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欢聚一堂。然而,近年来却出现新现象:三世、四世同堂,客厅里坐满了人,聊天的却只有长辈,年轻人都在埋头玩手机。


低头族的泛滥,让有的长辈对智能手机心生不满,觉得这是新世纪最让人厌恶的发明。这种想法其实有些滑稽,手机再先进,毕竟只是物件,人才是社会现象的决定因素。假如现在没有了智能手机,年轻人就能和长辈们找到共同话题,聊得其乐融融吗?未必。以往年龄相隔二十岁左右会有代沟,现在十岁甚至五岁的差距,就有可能让人们失去共同语言。


“我们公司卖的一款假领子,国外流行的新款,每个月供不应求,一百多元一件……”记得去年过年时,我聊起这个话题。“这怎么可能?假领子是我们国家以前困难时期发明的东西,现在谁还会去买?再说一小片布卖一百多元,买的人都是傻子?都可以直接买件衬衫了!”父亲不信,认为我在吹牛。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几个亲戚也不信。我说可以给他们看销售单据,但他们依然觉得是胡吹。


过年亲人相聚时,常常会出现类似的场景。这都得怪时代变化太快,如果过于倚仗“经验”,就会跟不上趟。而越是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在别人眼里就越显得固执。好在我已经是中年人,肾上腺素分泌不那么旺盛了,所以也不会与老人家们硬争。争赢了又有什么意义?换个别的话题就是了。然而年轻人大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几番话不投机,便不愿再和有代沟的亲人交流了,低头玩手机者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


包容,这或许是低头族最缺少的品质。亲人本来就不是因为志趣相投聚在一起,而是因为血缘,因为是一家人。一年中,亲人相聚的日子本不多,年轻人包容一下长辈又有什么关系?有时配合着老人的话,做出感兴趣的样子,这也不算是虚伪,而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孝道吧。


把低着的头抬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今晚评论 《今晚报》(朱辉)

今晚报官方微信出品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ZAN支持吧~


今晚报


?天津老百姓移动新媒体平台?

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

……

搜索公众账号“ 今晚报 ”或“ tjjwbwx ”获取最多资讯

商务合作:022-27509527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