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的“燃灯者”丨追忆好法官邹碧华
2015-02-28 16:17:03 来源:文汇报

司法改革的“燃灯者”丨追忆好法官邹碧华

2015-02-26 文汇报 文汇报
文汇报 \

wenhuidaily

《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大型综合性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

2014年12月10日17:20,冷风凄雨的黄昏,上海市高院副院长、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邹碧华走了。


47岁,如此年轻。天地本无情,来不及眷顾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的时代是多么需要他的智慧、勇气和热忱,就以突袭的心脏病掠走生命;人间亦有义,这条生命的逝去,扯痛法律界和无数民众的追思。


“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崇德尚法,慎思明辨”,走进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新大楼,迎面墙上的八个大字跃入眼帘。

这是邹碧华倡导的院训。2012年底调回高院之前,他在这里任了四年院长。

德治与法治,好比鸟之两翼。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有这么一句话:“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官作为法治中国的践行者,若以德滋养,以德支撑,则能以法育德,以法促德。

邹碧华将这种刚柔并济的工作方法描述为“不仅要解‘法结’,还要解‘心结’”,“一个法官除了会审案子,还要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每一位当事人”。

他将自己的微信起名为“庭前独角兽”。古代传说中,明辨是非、善识忠奸的独角兽是公正执法的化身。誓做庭前独角兽,正是邹碧华对母亲那句“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的最有底气的回应。


“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司改之路无坦途,司法为民无止境。使命愈重,斗志愈坚。

“这么多年,我从没见他抱怨过。”2001年起就与邹碧华同事的法官余冬爱说,“这大概跟他研究心理学有关。”

邹碧华谦谦一笑:“我对心理学的了解可并不亚于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在司改“一点一点往前拱”的日子里,邹碧华向同事们推荐了《积极心理学》一书,给大伙儿增加正能量。

自北大校园就与邹碧华一路牵手的妻子唐海琳,看到了26年来丈夫的变化:“刚走上工作岗位那会儿,他时常觉得累,性子比较急。后来,他的担子越来越重,每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却不喊累了,也不急躁了。我弄不懂,他就兴致勃勃跟我解释什么叫‘游刃有余’。我想,这得归功于他的积累。”

当21岁的邹碧华乘着爱情的翅膀来到上海、两眼一抹黑递简历寻工作时,手里不就是那张文凭么?当他在书记员岗位上埋头多年,谁又能看到他静水深流的积累呢?那会儿他说:“我要当最好的法官。”别人不信,她信。


一缕青烟在流连

“快叫郭伟清帮我去开会”上海市高院司改办副主任郭伟清很确凿地描述道:“碧华不舒服,吩咐司机‘快叫郭伟清帮我去开会’。

从来不说累的邹碧华突然说累了,郭伟清仿佛心灵感应般打了个寒颤。他给司机李师傅拨手机,只听到李师傅带着哭腔:“邹院长很不好……很不好。”

邹碧华和郭伟清,分别担任上海市高院司改办的正副主任,好比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而正在进行的战役即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总体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顶层设计的司法改革。去年6月,中央通过《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上海成为全国司改排头兵。

改革走到今天,已不再是初期的普惠改革,而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的深层变革,面对的必是深水区的暗礁和漩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面对质疑,邹碧华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改革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清气”所彰显的忠诚、无私和公正,凝聚起越来越多的改革共识与合力。

“他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同事俞秋玮说,“心底纯净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文/文汇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 文汇报记者 刘栋

编辑/王翔

阅读全文请点击原文链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