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开始推出“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高调颂扬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是中共“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这意味着“四个全面”不仅将是下月“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上的“主旋律”话题,还可能作为习近平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被写进党章。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过去两个月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四个全面”。新华社、《求是》杂志等官媒虽然对此进行了及时报道和解读,但似乎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人民日报》利用春节假期刚过、全国“两会”将至这个时间点,隆重推出“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首次对“四个全面”进行“权威定义”。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前晚发文解读说,昨天这篇评论员文章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可谓《人民日报》评论的最高规格、最强火力。而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四个全面”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人民日报》将“四个全面”概括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总纲”,并将习近平2012年11月主政以来的主要言行和足迹,都与“四个全面”挂上了钩。文章说,从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文章强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在中共历史上,官方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只有两次。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49年中共建国前,中共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先后作为“指导思想”被写进中共党章,成为中共前四代领导人的“理论标志”。如今,主流官媒以“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宣传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并将其提升至“新飞跃”的高度,难免让外界猜测官方是否要将“四个全面”打造成习近平时代的“理论标志”。
习近平主政以来,已提出“中国梦”、新常态等概念,都得到官媒的大力宣传。但“中国梦”比较务虚,新常态偏重经济,也难以彰显习近平在反腐、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不适合作为“理论标志”。而“四个全面”设定了中共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也高度概括了习近平执政后的所作所为,具备了成为习近平“理论标志”的条件。
与空泛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相比,“四个全面”或许能让公众更容易了解中共的理论和战略。但要让更多的民众认同“四个全面”,不仅要看习近平领衔的中共今后能否在反腐、改革、法治等领域保持锐气,也要看官方能否突破假大空的宣传俗套,创建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