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上方蓝字免费关注
资讯早知道,互动不间断,优惠、大奖享不停!
“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文人七件事,茶与书画都具有清雅、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茶与书,茶与画都有自然而然的亲和感。春风又绿江南岸,台城柳是南京春的符号,为增加台城的文化气息,近日,在南京台城风景区内的台城书房正在举办一场“明城文墨”――台城迎春书画展,走进台城书房的第一层,悬挂于城砖装饰的墙面上的书画作品给人以沉静、安祥、细腻之趣味,在书画中徜徉,被墨色洇染的茶味也静韵生香起来。
茶书画历代有之,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茶事活动在历代绘画作品中都有非常生动的描绘。 这其中印象至深者莫过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朝名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为第一幅描写茶事活动的书画作品,在茶、画界占有极高地位。
唐人何延之《兰亭记》中叙述了唐太宗遣监察御史萧翼赚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兰亭序》的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正是修禊节。当时担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一起到会稽山阴的兰亭过禊节。参加者引水环曲成渠,后环坐曲旁,以觞盛酒,放置在曲水上游,任其顺水下流,停在何处,则由某人取觞而饮,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修禊,是古代一种濯除不洁的节日,在黄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盥洗,藉以拔除不祥。
当天,流觞畅饮,一觞一饮,共得佳作三十七篇。有人提议将当日即兴诗作汇编成集,这就是《兰亭集》,众人又推王羲之为其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便是《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
这篇《兰亭序》是有涂改、修正的草稿,被誉为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又称为《临河序》、《禊序》、《禊帖》。序中记述兰亭景色之美,众人聚会的欢乐之情,发抒好景不长,感叹生死之无常。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精妙,其中“之”字有二十多个,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不愧是中国行书的绝世佳作。
据说王羲之酒醒后又写了数十遍,最终都不及第一遍所写。他认为当时就如有神助般,一挥而就,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视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就出家,善书法,草书尤胜。后来,智永和尚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精通琴棋书画,知道《兰亭序》的价值,把它珍藏在卧室梁上一个特意凿好的洞内。
萧翼赚《兰亭序》
唐太宗非常喜爱书法,征求搜购很多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但独缺珍品《兰亭序》。经多方探寻得知《兰亭序》在永欣寺辩才和尚手中。于是下令召辩才入宫,给予辩才特殊礼遇。几天后,询问辩才《兰亭序》去处,辩才推说不知,于是让辩才回寺。几经推断,太宗认为《兰亭序》还在辩才手中,因此又敕命辩才入宫,不断的劝诱追问《兰亭序》的下落。
辩才如此往返三次,还是拒不承认在他手中。太宗知道无法从辩才口中得到结果,只能智取而不能强求。尚书房玄龄便推荐监察御史萧翼,称赞他有才艺、多谋略,必能从辩才手中取得《兰亭序》。
于是,萧翼随身带着几件二王书法真迹,换上便装扮成书生模样,来到永欣寺。他假作观赏寺院廊房上的壁画,果然引起辩才的注意。一阵寒暄后,萧翼自我介绍是卖蚕种的商人,二人相谈甚欢,觉的很投缘。萧翼与辩才一起弹琴、奕棋、赋诗,言谈投机,不过数日,二人交往关系密切。
一天,萧翼故意拿出二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欣赏,辩才看后,不以为意的说:“确实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但不是最佳上品,我有一真迹,很不寻常。”经萧翼一再追问,辩才神秘的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假装不信,辩称此帖已失踪。
辩才就从屋梁的暗洞取下真迹给萧翼观赏,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序》真迹。他不动声色,想伺机取得《兰亭序》。辩才把《兰亭序》拿出后,不再放回梁上暗洞,与萧翼拿来的字帖一起放在书案上,每天临窗把玩、临摹这些字帖。萧翼也因来寺院次数多,与辩才的弟子、童仆日渐熟稔。
有一天,辩才进城作法事,萧翼知道机会来了,就借故要进辩才禅房,童仆不疑开门让他进去,萧翼轻易的就从书案上取走《兰亭序》和自己带来的二王书帖。辩才回寺后得知情况,昏厥倒地,许久才苏醒。原本唐太宗很气辩才秘藏《兰亭序》,因为他犯了欺君大罪,后来考虑辩才年事已高,不忍再惩处他,并赐他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不敢把赏赐归为己有,就将赐物变卖,用所得的钱兴建了一座三层佛塔,此宝塔建造精丽,留存至今。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赞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曾命拓书人各拓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病重时遗命《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从此真迹失传,现传世的《兰亭序》已不是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真迹的下落,至今始终是一个谜。
《萧翼赚兰亭图》重现唐朝煮茶风情
据专家考证,《萧翼赚兰亭图》存世有两摹本,北宋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摹本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绘有五人,居中盘坐在靠背树根椅子的是辩才,他的对面就是萧翼,左下有二人在煎茶。
画中老僧辩才长眉圆颊,嘴巴微启,面露微笑,手持拂尘,盘坐在禅榻木椅上,似正侃侃而谈。而儒生装扮的萧翼,一双凤眼,眉毛上扬,面带机心,双手笼在袖子里,恭敬躬身坐在长凳上,屏气凝神倾听。二人之畅谈透过无声的肢体语言,跃然纸上。
画中左下有一满脸胡须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放一锅,锅中水似已煮沸,刚放下茶末,长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弯身,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以便向宾主奉茶。长者专注的备茶,童子小心翼翼的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
另外,在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叶的茶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由画中可看出,唐朝饮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间,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寺院中不仅是僧众饮茶,还以茶待客。此画布景简单,人物神态生动,传神记载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礼仪,并重现唐朝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及饮茶的方法与过程。
一幅好的茶画,重要的不一定是技法和构图,而是将画中的物象赋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喝茶与品茗,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江南好,春色佳,茶伴之,甚得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