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访一位典型,在基层一泡好几天;为了捕捉一个细节、补充一个镜头,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上海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写出了一篇篇鲜活的典型人物报道。
为采访硬着头皮扒铁门
自2013年6月,汤庆福去世后,上海媒体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报道高潮,如何做到出新出彩,难度很大。
在之前的报道中,汤庆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不食人间烟火”,可世间真有这样的人吗?解放日报的记者们决定还原一个真实的汤庆福。
报道中心思想明确后,解放日报记者李晔想起了当时去汤家采访汤夫人胡小凤时,看到了不少夫妻俩年轻时的通信,其中一封,是汤庆福1981年写给胡小凤的情书。那个年代,恋爱流行谈“三观”,向结婚对象交心。于是提议:能否在这信中作文章?由此还原一个30多年前的汤庆福,从而让读者明白,汤庆福历来如此,不曾改变。
然而,第二天便是汤庆福先进事迹报告会,汤家母子俩都累趴下了,无心接受采访。无奈之下,李晔只能硬着头皮去敲汤家的门。不出所料,汤家母子对采访已有抵触,甚至不肯给记者开门。面对闭门羹,记者李晔只有打“温情牌”,甚至说出了“阿姨,我们都是女人,女人最了解女人……”这样的话。
在李晔坚持下,汤夫人终于打开铁门。借助厨房间昏暗的灯光,记者用手机将该信8页纸全部拍下,才有了10月31日头版那篇《一封情书,一生坚守――推荐一封汤庆福三十三年前写的信》。
“死磕硬磨”采访对象
有着多年和大学教授打交道经验的文汇报樊丽萍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专家,他们内敛,非常爱惜自己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形象,非专业领域不发言,而她采访的对象――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宪权,就是这样一位。
刘宪权虽然经常和媒体打交道,但接受采访的话题一般都是为了普法的需要,和法学相关的问题可以体现他的专业。但是,记者若要抱着宣传他本人的目的,希望通过一次采访在他身上挖出“猛料”,他却很难接近。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拉近和刘教授的距离。刘教授走到哪里,樊丽萍跟到哪里。刘教授去上课,樊丽萍就去教室听课,刘教授去“练功房”,樊丽萍也跑去和刘教授的同事、后辈学生聊天。由于多走了几个“第一现场”、由于厚脸皮,樊丽萍不仅了解了刘教授在“台上”最风光的一面,也掌握了他“幕后辛苦”的投入和付出。
做足了准备功课后,樊丽萍准备“入场”了。她很诚恳地告诉刘教授,这次典型报道不仅聚焦于他个人在教学上的成就,而是希望和他一起探讨一个对国内高等教育界而言非常棘手又性命攸关的问题――为什么如今的大学教授对讲台疏远了、对本科生的教学淡漠了。如果这个这个问题是因为体制造成的,那么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很多教授都认为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下,给本科生上课是很不值得的“投入”,那么他这样一位大牌,为啥还要多年坚守讲台?冲着这些问题,刘宪权教授后来和樊丽萍谈了一个下午,在刘宪权看来,比起宣传个人的成绩、成就,讨论这些大问题更有意思,他更有表达欲。
1周700分钟素材
梁慧丽是市级重大典型,可是当电视台的记者贾茜来到梁慧丽跟前,和她说要采访时,梁慧丽直截了当地说,不要拍我。
这没能阻挡得了贾茜。为了能够采访好梁慧丽,她和摄像朱勇决定给梁慧丽当“小跟班”,在不打扰梁慧丽的情况下,深入一线蹲点采访,用纪实手法跟拍梁慧丽。
那一个月贾茜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的干这一件事。梁慧丽的故事系列报道前期调研准备花了三天,采访拍摄花了一周,后期制作又花好几天。在拍摄的一周里,贾茜和朱勇几乎每天都是凌晨5点半起床,到单位拿了设备后就赶去莲花公寓小区,跟着梁慧丽忙进忙去,登高爬低,几乎寸步不离。拍到晚上回到台里,匆匆吃过盒饭,马上看素材,整理场记、商量第二天的拍摄计划。
一个星期的拍摄,700分钟素材,最后剪出3集新闻透视“梁慧丽的故事”。第一集“风一样的女汉子”呈现她忙碌的日常工作,第二集“小杠杆撬出大能量”讲她的工作智慧,最后一集“真情聚人心”讲她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共同打造和谐社区。
在这组系列报道拍摄的尾声时,曾经不接受采访的梁慧丽坐下来接受了记者1个多小时的采访。
贾茜在拍摄完成后写的记者札记中曾写到,对于记者来说,采访对象是上游,记者要成为那个渠道,让上游的水经由这个渠道慢慢流到下游,不要摆布他,也不要把你的采访对象当成柠檬,期待在短时间内榨干他。
(来源:东方网 作者: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