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丨要让农民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2015-02-28 16:38:21 来源:新华网-思客

思客丨要让农民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原创 2015-02-27 杨三喜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思客 \

sikexh

思客(sike.news.cn),新华网倾力打造的思想传播与跨界智库平台。我们在这里,与您一起,发现思想力,成就影响力。

再续乡村繁荣,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改造对象自下而上的配合。农民看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当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了工程的建设,自然会把它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办。

――杨三喜



春节回乡,让太多的人生出了乡村败落之感,乡愁将何处安放的命题也让许多进了城的人感到焦虑。

对过往乡村的怀念难以阻挡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步伐,因为传统的农村目前还无法提供一种舒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甚至无法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而人口的迁移又反作用于乡村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败落。那些还留在农村的人以及已经离开、正在离开的人们也没有义务为谁留住那记忆中的山水田园。这个滚滚向前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了。

我的家在湖南醴陵东部的大山里,离市区有将近百里的路程。地处偏远,地形又以丘陵为主,地少人多。以前我们一个自然村的人口就有1000多,现在三个自然村合并成的一个行政村都只有这么多人口。而且年轻人基本上都离开了家乡,别说90后,留在村里的80后都很少。

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以及乡镇企业的繁荣,为乡村带来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那段岁月也被人们称为乡村的黄金时期。但是对于我们村来说,逝去的黄金时期也不过是基本解决了温饱罢了。最近十年的这些变化,才真正让村民们步入了小康。大家告别了土坯房,盖上了两层的红砖房,墙面还贴上了亮丽的瓷砖,代步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电脑也开始走进一部分家庭。

修路总是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致富了,再修路。我们村进城只有一条路,要先翻过一条盘山公路,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但这次回家,我发现村里新修了另外一条出山的水泥路。这条路的路基由村民负责,硬化则由政府负责。村民为修路踊跃捐款,从几百到数万不等。这条路让沿线的住户告别了泥泞不堪的土路,也大大缩短了进城的路程。之前那条路只有5米宽,两车相会都必须小心翼翼,但因为有村民的参与,这条路比之前那条出山的路宽了一米。我想,村民之所以愿意捐资修路,还一定要把路修得更宽更好,正是因为这与他们的出行密切相关,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当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了工程的建设,自然会把它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办。

不过,村里那条被污染的母亲河就没有这样的好运。这条河曾经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来源,村民也大多沿河而居。但是因为这些年养殖业的兴起,大量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进河里,这条河便失去了生命,终日流淌着黑色的污水,稍微靠近它就能闻到一股粪臭味。虽然人们都知道,河流的污染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是谁都没有采取改善它的行动。因为那意味着要付出一部分代价,或者停止养猪或者采用污水处理设备,而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收益。短期来看,这是一笔划不来的账,所以环保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抵不过人人心中的小算盘。

正是因为民众清醒地意识到了,并明确自己的利益所在,才有了那条比政府修的还要宽的公路。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改善河水的意义或者认为保护河流的利益抵不过自己所要付出的代价,这条小小的母亲河才成了今天的模样。再比如说,以前大家愿意共同出资出力兴修水利,是因为谁也无法单独抵抗自然灾害,兴修水利符合所有村民的利益,而现在种田的人少了,沟渠的废了就废了,谁种田谁管去。

传统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皇权不下县的过去,依靠宗法系统和公序良俗能够维持基本的自治,与传统乡村相比,今天的乡村除了面临空心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还面临着自治的缺失。热心公共事务的乡绅阶层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传统的宗法社会被瓦解,公序良俗也被抛弃。村民自治组织在不少地方又形同虚设,许多村干部甚至居住在城里或者在外省工作,根本无法组织村民开展公共事务的建设,更无法让村民明确自己的利益,尤其乡村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

对乡村破败的感喟一直在持续,这说明乡村的败落更加严重了。人口外迁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但是城镇化的步伐再快,程度再高,乡村毕竟不会消亡,它还会存在下去。自上而下的新农村运动也许是再造乡村繁荣的一个途径,但是同所有自上而下的运动一样,如果缺乏改造对象自下而上的配合,不能让留下来的村民意识到自己所在区域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所在,不能让他们克服短视和自私的缺点,不能让他们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那么乡村的破败也就无法逆转,因为运动总是不能持久。(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相关阅读

让农民的心不再飘荡

孙兴杰:我为什么不思乡

石述思:“无颜回乡”与“老无所依”

新华网?思客

↑ 长按此二维码可关注 ↑

公众号:sikexh

投稿邮箱:sike@news.cn

联系电话:010-88050629

思 客[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

新华网倾力打造的思想传播与深阅读平台

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