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绩效主义”七步杀死公司
2015-02-28 23:08:35 来源:鲜闻

“唯绩效主义”七步杀死公司

2015-02-27 刘小鲜 鲜闻 鲜闻
鲜闻 \

liuxiaoxianwen

涓滴意念,汇流成河。

(刘小鲜,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本来,公司搞绩效考核是特自然的一件事,也是企工、上和下最重要的关系体。但是,本文所的“唯效主”是效考核最极端的形式,鄙人认为一旦实行效主义,任何公司都会因此死掉。

实际执行中,效考核的方式千差万,取决于公司型、文化、史、管理层风格等,大致可分三种型:

一,稳定工资+奖金激励。考核不与工,只与金挂金数量取决于个人工作成和公司整体业绩。其中个人工作成主要由主管定。

二,固定低薪+业绩提成。基本工资较低,提成(或金)取决于员工绩效完成度,可能很丰厚,也可能很低。

三,效主,本文探的重点。以数字指考核所有工的各种工作,薪酬基于指完成度放。工的一切工作都必在数字指上,否都是无效。

第一、二种大家都很熟知,一般岗位用第一种,售或件型位用第二种。第三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传统制造型企业,为制造型企业自然沿袭计件生售,效考核比适合。

大家都知道,传统业最爱谈转型、互联网转型。企业的业务形态多样化甚或互联网化以后,创意型工作成为公司业务,在生产线上能激励机械型工作的唯绩效主义,却恰恰成为最大的绊脚石,势必变成杀死公司的凶手。

鄙人谨以国内一家转型中的大型传统企业为例(隐去名字),帮助大家看一看,它是怎样一步步杀死一家公司的。

第一步,切断员工和公司的情感联系。

唯绩效体制一旦确立,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立刻变为纯粹的金钱雇佣关系。所谓的“人/单/酬”考核体制,就是“你给我干多少活,我就给你发多少钱”,除此之外,双方没有瓜葛。是不是很像从天桥底下雇一个扛活的短工?双方没有任何忠诚关系,企业文化和情感纽带无从谈起,员工主动性、创造力和忠诚感荡然无存。整个公司的气氛陡然变冷,员工提起自己的公司,只有压力和冷酷的绩效,毫无自豪感。

第二步,数字全面作假。

因为个人薪酬完全决定于绩效完成多少,而绩效数字又总能有空子可钻,于是作假蔓延到整个公司所有的数字上。直接的作假容易查出,但间接的作假方法很多。就连销售数字都可以作假,比如:一台机器可以在内部部门间反复倒卖,看上去每个部门的数字都完成了,但实际没有增加价值。更不用说新型业务的指标作假了――监督部门永远不如业务部门懂业务,业务部门在数字中掺水非常容易。更隐蔽的作假,是设置更容易完成但非业务核心的指标,有意避开难题。看数字的时候,红红火火,但公司的弊病被掩盖了。管理层看不到真实的问题,中层绞尽脑汁作假,初级员工疲于奔命。

第三步,部门之间对立,形成隔热墙。

因为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绩效指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完成这些指标上,因此无暇顾及其它部门的需求。但公司是一个整体,各个部门间少不了配合,当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提出需求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顾不上”,或者阳奉阴违,甚至逼急了会互相拍桌子对骂。更尖锐的情况是,部门间绩效有冲突时,比如谁拖了谁的后腿,谁揭了谁的老底,将使争吵和对立更加激烈。所以,归根结底,隔热墙根本上是由绩效考核制度产生的,和部门设立、员工素质无关。

第四步,效率奇低,成本其高。

唯绩效主义考核通常非常严苛,公司设立独立的考核部门对所有业务部门进行考核。每个部门都小心翼翼地对待所有的投入和产出,结果导致所有流程都变得极其缓慢,从决策到执行都异常迟滞。该采购的不能采购,该付款的不能付款,该执行的不能执行。供应商伙伴不得不承受账期拖延,不得不提高报价,否则宁可不做。业内公司都知道,和这家公司做生意,没有雄厚的资金根本拖不起。最终造成所有的采购成本都严重高于市场价格,严重压缩利润空间。

第五步,策略短,漏洞百出。

效主要的是当下的数字,未来的成绩无人关心。从上到下,都在为当月的指标发愁,必然无心考虑长远的发展。事实上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做大量基础铺垫工作,例如研发、试错、完善用户体验等,而偏偏这些工作不好用短期数字衡量。于是真正重要的基础工作被刻意搁置,短期有效甚至能饮鸩止渴的策略占据上风。但漏洞就是漏洞,哄得了公司,却哄不了用户。即使看到用户流失,拘于体制,积重难返。

第六步,固步自封,新一个死一个。

效和新,基本上是反义词等于守旧、机械、重复。在效制度下只能生存千篇一律的西,新都会被效考核修剪掉。新等于自由、想象、发挥。全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绩效考核的压力而产生的伟大产品。相反的,所有伟大的产品都是在极度自由、自愿的热情中产生的。没有这种氛围,创新不可能出现。

第七步,离心离德,人才流失。

在这种公司里,员工没有任何归属感,对公司毫无忠诚度。整天为完成数字而疲于奔命,为应付考核和汇报浪费精力,精神始终处于高压中,家庭也顾不上照顾,生活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且唯绩效主义还造成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员工看不到希望。因为没有积累效应,论过去做多少累,明天照可能不出工。当工在公司消耗完青春,被个冷酷的体制抛弃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所以,离开成为最理智的选择。

七步打完,收工。家曾经辉煌的大型集公司,已踏上衰亡快道。

前面到,家公司是一个特例。但它能够给所有公司管理者一个警示,唯效主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绝对不要服下。

底,效考核是和人性相矛盾的。公司管理者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要避开和人性直接冲突,而以正面奖励、宽松管理、人性关怀、自由发挥等体制,在愉悦、热情中让员工释放能量,这才是现代的员工管理思维。

――――完――――

刘小鲜,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 相关阅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