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中国风投女王"对话"硅谷创投教父":所有赢家都拥有杀手本能
2015-02-28 23:21:54 来源:21创业投资汇

对话| "中国风投女王"对话"硅谷创投教父":所有赢家都拥有杀手本能

2015-02-28 和阳 孔明明 21创业投资汇 21创业投资汇
21创业投资汇 \

capital21

21创业投资汇(capital21),关注一切创新资本、创新模式、创新技术。每日分享业界最鲜活资讯、最深度报道;定期举办行业投融资沙龙、LP/GP沟通会,打造最有价值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赢家的本能是什么?第一名和第二名如何合并获得垄断?马化腾为什么不国际化?是否应该投资一个70分的人?中国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

2015年2月27日,创业家和中信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与彼得?蒂尔(Peter Thiel)一起洞察创业与投资的未来” 2015创投极客论坛在北京举行。彼得?蒂尔是PayPal创始人,也是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特斯拉、Linkedin、SpaceX、Yelp等公司的投资人。他在论坛的优酷老友记环节与今日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徐新进行对话,给出了答案。



2014中国十大投资人,创投界“女王”徐新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


以下为两人的对话整理:

1
赢家的杀手本能


主持人:在你看来全世界的企业家里,有多大比例的人有这种破坏性的思维?有多大比例的人具有这样的技能?


彼得?蒂尔: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模仿性的,只有很少的公司进行过大的创新。我想说的是,那些特别有价值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能够做出大的突破的公司。我这本书并不是要鼓励人们成为企业家或者是开创自己的企业,而是要说明那些好的企业家才能够建立起伟大的公司。

徐新:我也想补充一点,为什么那些伟大的想法、技术的创新大部分都是在美国产生的,而不是在欧洲、日本,也不是在中国?是不是有什么系统或者文化方面的因素,让我们可以学一些,使中国能够更具有创新性?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投资从0到1的公司,而是因为在中国没多少这样的公司。


彼得?蒂尔:其实伟大的创新并不总是在美国。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欧比美国更具创新性,当时的美国只是复制西欧的发明,只是在二战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创新就都发生在美国了。中国复制了不少东西,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很容易做。随着中国赶上美国和西欧,某个时间点上中国就需要做新事情而且必须要做新事情了。中国可能会和日本非常类似,日本就非常有效的复制了美国,从而有效的追赶上了美国。当然,追赶上之后日本的创新就少了。


徐新:为什么是美国(聚集了创新)而不是西欧呢?是否由于美国有移民政策,所以这些伟大的头脑都想在美国生活?如果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或许应该对外国人移民中国这件事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如果聪明的年轻人都能够到中国来,如果他们对这里的语言和文化感到舒服,那么他们身处一个巨大的市场后,中国这种从0到1的文化也有可能非常繁荣。

彼得?蒂尔:移民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标志。人们想到,他们可以在美国做新事情,从而不断的推进我们的前沿领域。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很重要。另外还有像硅谷这样的生态系统,你可以看到各种榜样,人们不断努力工作就可以了。




主持人:回到彼得的经历上来。我特别好奇,并且我也经常问徐新的一个问题是,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个人能够建起伟大的公司?尤其当一个人还是个小人物,或者他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时。


彼得?蒂尔:我不觉得公司是能瞬间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创业就想让公司立刻就成功,那是非常糟糕的想法。团队成员之间总是有之前的历史,可能你认识这个人已经好几年的时间了。我们PayPal的核心团队之前已经认识三四年了,我们总是相互交流,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知道每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很难和陌生人一起来开创一个公司。创始团队成员多少要有一点疯狂,我们不是要强调疯狂的部分,但确实得有一定的疯狂,他们会有打破常规的思维。

徐新:这些获胜者有什么样的素质?如果你让我总结一下关键词,我认为是杀手本能。他们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有更多的洞察力。比如说我们在投资网易的时候,当时创始人才二十多岁,但是他可以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不想说他比别人都更聪明,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有什么事情不成功他可以想出办法。从零开始有自己的产权这方面,他在中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企业。

在中国有很多不同类别的机会,我总是认为你需要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做第一个人很重要。2006年我见到刘强东,当时它是一个小公司,50个人,钱也不多。京东当时排在全国大概第11名。但是刘强东也有这种杀手的本能,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他要非常迅速的投入,毫不犹豫的投入。他花了很多钱建设物流。

彼得?蒂尔:我特别强烈的同意这一点。事实上如果你有杀手的本能,如果你有想法是别人还没有做的,就可以弥补你的很多不足之处。如果你没有杀手本能,可能你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也不够。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2
第一名和第二名如何合并获得垄断


主持人:我搜索了一些媒体消息,至少70%的报道会提到您不断的提垄断。我们能否说创造性垄断是健康的,而另外一种垄断是不好的呢?


彼得?蒂尔: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确实是想要创造性的垄断。我们不想要静态的垄断,静态的垄断就好像收税或者收费一样会限制价值的发展。如果事情是动态的那它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你可以不断的发展创造性的垄断。垄断在某个时段是好的,比如知识产权和专利法都是政府在保护这种合法的垄断,但它有时间限制就是防止创新变成静态的。

徐新:我也同意彼得的观点。垄断者的利润率非常好,这样你就可以去发明新事情,因为你有利润这样做。我认为垄断非常棒,我们非常喜欢垄断,不仅仅是在技术行业,而是在所有的行业。

在消费者行业,你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份额,你是其他人的两倍,你就是一个垄断者。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如果你想要垄断地位,得有70%的市场份额,这样你才能够有足够的利润。

我们投的人能不能成为将来的垄断者,是我们下判断的最终标准。在中国我们并没有机会投资具有创造性垄断潜力的公司,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山寨别人,最后只不过是看谁执行得更好,谁能做一些微观的创新。在美国一般都是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并,然后获得垄断。这点在中国特别难以实现。在中国第一名和第二名会进行不断地价格战,不断地融资、不断地价格战。你怎么和另外一个强大的人进行合并?你们是平等的?

彼得?蒂尔:对。是一个五十对五十合并。Elon Musk建立的公司在2000年和PayPal合并,事实上我们两家公司之间只隔了四个街区。你可以想像当时的竞争得多激烈――竞争对手就在四个街区以外。我们公司大概有五千万美元,当时一个月要花上一千万美元。你可以想想当时竞争多么激烈。这两个公司都非常领先,如果合并就可以获得垄断。

徐新:是你的想法还是他的想法?

彼得?蒂尔:应该说两个人都有这个想法。

徐新:谁去找谁的?

彼得?蒂尔:他来找我们。不过我也不想夸大这点,总的来说我们结合起来了,而且事后证明在时间上特别的合适。2000年3月份我们合并,后来互联网泡沫就破裂了。

刚才我们在讨论垄断和竞争的问题。如果一个公司具有垄断地位,它永远会静悄悄的发大财,它永远不会宣传自己是一个垄断者。比如谷歌的CEO从来不会到外面去讲自己是垄断者,他会不断的强调我们不是一个垄断者,他会不断的把他的业务重要性说得很小。谷歌最上层的几个人能理解这一点,但是下面的几千个员工可能不理解谷歌的力量究竟来自于哪里。

徐新:我们第一个投资的公司是土豆网。我们进这个公司的时候,它排名第一。王微是有杀手本质的一个人,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优酷。后来优酷变成了第一,土豆变成了第二。后来他们合并了,现在我们投资的品牌又变成第一品牌了。后来百度做了爱奇艺,然后又出现了竞争。所以竞争的状态经常出现的,而垄断是不稳定的一种状态。

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进行合并是否是一个解决方案呢?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比如美团和点评,赶集和58同城。什么会是合并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赶集和58同城合作并不一定能够拿到垄断地位,但是他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获取利润。他们之前互相打人才战、价格战,没有力量去搞创新。我想听听你的观点。

彼得?蒂尔:我觉得合并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一个稳定的垄断的地位具有四个重要的要素。第一你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技术的优势,别人无法模仿。第二你要具备网络效应,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别人抢不走。第三,你要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你已经变成一个巨人了。比如亚马逊,别人想颠覆他已经很难,它的单项交易成本非常低。第四非常重要的就是品牌,你要有牢固的品牌地位。




3

马化腾为什么不国际化


主持人:关于垄断还有一个问题,垄断者或者创新性的垄断企业,最终仍然不可避免会陷入血战中。


主持人:关于垄断还有一个问题,垄断者或者创新性的垄断企业,最终仍然不可避免会陷入血战中。

彼得?蒂尔:这些公司都面临诱惑,它们整天都想跟它周围的人去竞争,你很难判断它们做得太多还是太少。我感觉它们做得太少。比如微软想搞自己的搜索引擎,谷歌想搞操作系统。最后它们都没有成功,因为它打不过对方,因为对方的优势非常稳固。有时候这种竞争也可能是策略性的,但有时候它可能真的想投入一些资源跟别人竞争。其实很多垄断性企业靠得还是它的核心业务。但是人有这样的一种人性,他经常想要和旁边的人争争,所以怎样和其他公司相处是一个大学问。


徐新:BAT现在都把脚踩到别人的领地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它们面对得是同一片中国市场。大市场,有很多唾手可得的果实,为什么不拿?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大企业没有想国际化。我一直在思考他们为什么不进行国际化?是因为他们的第一代创始人不会说外语,不懂外国的文化还是什么?


WhatsApp比微信差多了,为什么微信不国际化?马化腾为什么不想国际化这个事情?为什么不把微信推到世界其他地区?马化腾不是不会说英语,也不是没有这个资金。或许他面临很多别的文化方面的问题。你去收购一个美国公司,别人就有抵触情绪。一个中国人买我美国的公司,怎么可能?所以有时候国际化会面临一些文化冲突。


所以我们需要等待一个时机,比如说中国变老大了。到2020年中国变成第一经济强国的时候,可能别人会用平等和尊重一些的眼光看我们。当然我们只是说GDP变成第一。所以这样考虑的话,现在中国的大公司去吃掉在眼前的果实,我们进入三四线城市,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等待时机来了我们再有所动作。腾讯完全有理由去国际化,腾讯的产品非常好。如果你想进行国际化,首先你的本土市场得非常大,而且你的市场地位非常牢固,比如说已经有了5、6亿用户。


彼得?蒂尔:我不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中国企业对Instagram出价20亿美元,它肯定愿意被中国企业收购,它肯定不会把自己卖给Facebook。钱还是重要的因素。中国市场太大了,忙不过来,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中国企业没有国际化有很多的原因。有时候你可能太急于进行国际化,结果后院着火。中国市场本身的竞争可能也是非常激烈的,像前面讲的BAT都在进入对方的地盘。BAT当中任何一家的眼睛可能都盯着另外两家在干什么事情,所以这个竞争局面还是很紧张。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横向扩张(国际化)以外,也可以不断的自我创新去纵向发展。


4

是否应该对中国感到悲观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大家一直在竞争?我们希望变成垄断者?你是否认为确定的乐观者有很多技术的创新者,确定的悲观者他不断的竞争、有不安全感,是不是这样?


彼得?蒂尔:看这个问题有很多角度,我们不能想的太复杂。所谓的创新就是你做一件事情,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美国在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在战后力量非常强大,前途一片光明,大家做了很多的投资,在这样的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新技术,比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所谓确定的悲观,有时候是指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做了,已经不能做的更好了。中国目前是很确定的,但是中国说它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不敢说,可能是处于悲观乐观之间的状态。




徐新:你的书里面,大部分的观点我都同意,但是这一点我不同意,我觉得中国现在不是处于不确定的悲观状态,这一点我完全不同意。你刚才解释了原因,95%的创造性创新技术都是在美国发明的,但我们有两个很好的事情,可以让我们迎头赶上。


第一点是我们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我们的创业精神,我们很年轻,有大量的是我们实业当中的创业精神。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七千万家中小型企业勃勃生机,每次我在欧洲、美国去旅行的时候,我们看机场的书店是看小说、风花雪月,但是中国的机场你去看看,都是致富、创业的书。这些人都是企业家,他们非常饥渴的每天都在学习,工作很长时间,平均而言他们比他们的年龄看上去老十年,因为他们工作特别努力,花很多时间学习和工作,这一点是我们的幸运。


第二点,我们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移动互联方面。我们可以领先于全世界,就是从0到1方面。另外有一点,看看未来,我们有720万大学毕业生,其中大概有150万是工程师。那么在美国你有多少工程师?可能最多有15万,20万,另外我们还有很多编程的人。由于这些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能从0到1。


彼得?蒂尔:我想中国应该比现在的情况更为乐观。


徐新:不要把我们说成是悲观主义者。


彼得?蒂尔:是这样的,要体现一个国家是悲观主义的,就是中国人储蓄率特别高,美国人一点都不存钱,因为他们觉得未来会很好,他们不会担心未来。但是在中国储蓄率高达40%以上,也就是说人们经过很艰难的时刻。


徐新:我再给你一点信息,我们每年都做消费者研究,我们每年采访两万的消费者,有的年轻人特别能花钱。我们知道每年收入才五千块的家庭,丈夫是司机、妻子是小学教师,他们每个月挣的钱都花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安全,因为一般结婚男方父母可能给买房子,女方父母给买家具,这个小家庭根本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