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富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不该带走。带走了,会惹麻烦的。】
不少时候在电视上都会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逝世前,往往立下遗嘱,其中常出现“后事一切从简”的愿望。这展现了革命先辈一如既往的艰苦朴素品质和勤俭节约精神。或许少有人知道,在古代,就有主张丧事从简的高风亮节者。
古代有个专门的词来表示“后事从简”――“薄葬”。薄葬观念最早起于何时,无从可考,孔子堪称第一位践行薄葬的名人。孔子爱徒颜回死后,颜回老爸、孔子弟子颜路家徒四壁,拿不出钱财为儿子办丧事。颜路便求老师帮忙,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子卖掉,换些钱财来作为颜回的丧葬费用。不料被老师拒绝。孔子对颜路说:“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
孔子独子孔鲤先孔子而亡。孔子埋葬儿子时,只用棺材而没有在儿子棺材外面再套上一层套棺(即“椁”)。白发人送黑发人,痛惜之余理当厚葬爱子及爱徒,而孔子却严格遵巡古代礼法,坚持不肯僭越雷池半步,以较为简约的丧礼,把爱子与爱徒送上了天堂。
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他是历史上首倡薄葬的一位帝王。他生前立有遗旨,规定丧礼一切从简。此外,汉文帝又规定,他的陵墓霸陵,里面仅用一些瓦器来做陪葬品。他还禁止臣民将金银铜锡随其葬入地下。霸陵依山而建,不另起地上封土,这也节省了民力。之所以在自己的葬礼上如此抠门,汉文帝就是欲树立起“专务以德化民”的政治形象,使后世之君懂得珍惜民力,体恤民情,做一位谦虚谨慎、能够把祖宗基业发扬光大的圣君明主。但事实上,他的后继者们在节约人财物方面,显然没有听他的话。
公元25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攻入长安城后,发掘西汉诸帝陵,因汉文帝倡节俭,其陵墓陪葬品较为贫瘠,故唯独霸陵幸运未遭到破坏。看来,这真应算是汉文帝生前的英明显灵了。赤眉军的暴行让东汉光武帝刘秀引以为戒,在刘秀看来,帝王薄葬不仅是发扬美德、珍惜资源的必要,更是出于防止陵墓被盗的考虑。所以刘秀临终同样嘱咐臣下,丧礼从简,“皆如孝文皇帝制度”。
财富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不该带走。带走了,会惹麻烦的。(文?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