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庆祥 点击上方小蓝字“曲高和众”关注,给你新奇的观念和阅读体验
不少人写过阅读到底有没有用的,更多人的有这样的疑问――阅读,到底有没有用?
这类题目的文章大多是为读书有用论做辩解的,你说读书和发财无关,作者就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你说阅读根本记不住,他就说阅读可以潜移默化,总之,文章预先站在了阅读有用一方做辩论,这样的文章不看也罢,属于一种弱智鸡汤。
当人们经常问一个东西有没有用的时候,其实它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扎实了,谁会问金钱、健康、手机之类的东西是否有用?我们说有没有用,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叫有用,免得作者中途偷换概念,让文章退化成一种无聊的狡辩。所谓有用就是能实现阅读者的某种目的,读财经类文章、图书,希望长见识,解决经济、经营中遇到的困惑,启发新思路,新看法,进而帮助发财;读历史可以借古喻今;读小说可以身心愉悦,甚至启发你如何泡妞……倘若能实现一些目的就算有用,否则就是没用。
寒窗多年,取得一致文凭,懂得了一些专业知识;某人为了发表论文,要看很多资料,或受启发,或有借鉴,这样的阅读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而阅读指的是读闲书,看闲文,不读无人逼迫,读了也无任何褒奖,就好比你此刻在读这篇博客,我们说的是这样的阅读。
根据观察,我大体上支持读书无用论。以财经品类的阅读为例,这是一个和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类,谁在这方面阅读最多?财经类图书、刊物的编辑、记者、作者阅读量显然是比较多的,这些人之中,也有自己经营企业的,也有转行的。由于他们阅读范围广,积累多,更重要的是他们专注在财经品类的文字,比普通读者更会读。如果阅读有用的话,他们经营自己的生意,或者转行到其它商业机构,理应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而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统计规律,职场上,没有人给财经类杂志、出版社的撰稿人,编辑开出高薪就是明证。管理大师开的公司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营销培训公司未必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营销问题,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也可能在自己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翻船。
而阅读历史的作用也很有限,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像刘邦、朱元璋等许多开国皇帝书读不多,却能夺取政权,而他们的后世子孙条件好,自由都饱读诗书,治国去未必成功。
阅读为什么无用?
首先,大多数闲暇读物科学化程度不高,或者与具体情境不甚贴合。如经管类、历史类虽是一个学科,但其知识观点众多,不成体系。很少有拿过来就能用的学问。各种管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真实发挥的作用只是给企业的文职人员提供一份模板,文职人员可以在汇报材料上加上“市场细分”、“定位”、“竞争模型”、“5W2H”等,让文章或者汇报幻灯片看起来有结构、有层次,更像八股文,它真的能解决企业具体的营销问题吗?或者用这种规范化文档有助于企业看清形势,制定更好的策略?并没有人真的相信这一点。
至于历史知识的科学化程度更差,一份史料可以有多种史论,历史的操盘者也就是手握权柄者就像企业家一样,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很具体情况。而历史学、政治哲学给出的往往都是大而化之的、同时不一定正确的原则和说教。仁政、德政这些字眼充斥于中国政治培训的经典教材之中,却无法帮助帝王解决具体问题,“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自己亲眼看到很多读书人越读越愚蠢,越迂腐,或许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也未可知。读书要用心思量,但也要灵活理解才可能利大于弊。
而科学化、工程化很强的学科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按着建筑学科的学问,可以画图纸、盖楼房、架桥梁;化学可以让你按着严格规定的步骤、程序、条件得到你想要的物质;机械的学问可以让人们设计并改进机器;软件公共则让码农写出实现某个具体目的的代码。《营销管理》却无法帮助企业真实提高销售业绩,管理学也不能真正解决管理问题。而闲暇阅读通常都集中在比较“虚”的科目上,它不能有实质性的作用就在所难免,因为这些东西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它必须结合实际情境,灵活处理才可。
其次,大多数闲暇的阅读很难“撞”上你碰到的真实问题。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其中也不乏牛人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但这些东西不像你学了计算机语言就会编程,学了周鸿掉互联网方法论很难提高在互联网的营销实操能力,柳传志的管理方法也很难搬到你的企业中来。平时阅读的“杂文”没有学科范式,很难有严格意义上积累和进步,通常是一种情境知识,联想的东西未必适合于联通,彼时的联想和未来的联想也不是一码事。所以,绝大多数读闲书、看各种文章仅仅是看看而已,并不能真的相信。于是,就有下面一个问题。
记不住,想想上次你在手机上看到令你眼睛一亮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里面有什么主要观点?通常情况下,即便是你非常认同的好文章,好书籍,看上一两遍也是记不住的。人类的智力绝非为阅读文章所设计,大多数阅读过后,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用了。
“忘”是阅读最大的敌人,为了在这个敌人面前取得一些成果,宗教采取不断的重复,用仪式化的方式让信徒相信并且记住。古时私塾采取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现代教育也是通过习题、考试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种方式不太可能用于读闲书,一来这种借助外力压力的方式太痛苦。即不能获得文凭、又不一定有用的东西即无必要,也无人能做到那么痛苦、那么认真的对待。况且,精读则会降低阅读的数量,一篇文章读十遍还读十篇文章究竟哪个好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
本来就未必正确,读者又不怎么相信,再加上忘却,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呢?这就是阅读的真实收货。
那么,有没有办法增加阅读收益呢?我觉得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查”。
搜索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的一种习惯,当你想做一份红烧肉时会去搜索,想买一双鞋会搜索,想写一篇文章会到网络上找材料,等等。
然而,这些都还不够,我所说的查并不限于在搜索引擎上经常敲入你的关键字。通常我们做的任何事情,任何选择,都不会面对全新的情况。也就是说,所有你想做的事情,他人都可能有类似的经验教训,无论你研发一款产品,创意一个广告,谈一次恋爱,处理一次纠纷,都会有前车之鉴。你很难遇到非常独特,没有一点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的问题。历史经验、规律、半成品的理论加上你的想象力,就可能为具体情况提供一份较好的途径。
要牢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前人都遇到过。现在炒作的所有概念以前都有过类似的情况。现在的自媒体其实就是以前博客的变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所有的新概念在历史上都有相似的东西,过去的成败经验教训是判断今日的一个标尺。如果你有过阅读经验,今天的问题就很容易联想起历史上的经验,然后去查一下,武功大增。如果你阅读的很少,知道的很少,你就会犯别人已经犯过千百遍的错误。
退一步说,阅读这件事,你必须把它当做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因为我们总要打发时间,并且思考。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你“查”的能力,模糊的记忆加上计算机的精确性,信息工具的确改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你我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