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章
有一本书,叫论扯淡。
这本书非常薄,只有两万七千字。但这本书很好看。
08年我得到这本书,看完后,还写了个书评(书评附后)。
写完书评后,这本书被我束之高阁。
10年,由于某件事,我忽然萌生了写一本《论忽悠》的念头。
这个念头的核心是这样的:
正如Frankfurt在《论扯淡》书里反复论述的扯淡不是说谎不是胡扯一样,在我的认知里,忽悠也不是说谎。
我原来给忽悠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用当下的价格和你的未来做一个交易。
比如说,进入一个创业公司,它给你很低的薪水,不过有股权(或者期权),并许诺你未来如果公司上市,你就会如何如何。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悠。但它不是说谎,也不是假话。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这也是忽悠,但同样不是说谎。
因为,真的,有可能发生的。
《论忽悠》的写作手法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段子,外加一个商业原理说明。你也可以把《论忽悠》看成是《段子里的商业》
总体不会超过3万字,哈哈,表示向《论扯淡》致敬。
第一章
一个老头去和比尔盖茨说,我的儿子是世行副行长,我们结为亲家如何?盖茨说好。又和世行行长说,我的儿子是盖茨女婿,来你这里做副行长可好?行长说好。于是,这个老头的儿子就成了盖茨女婿兼世行副行长。
这个段子的意义就在于:我以为,它揭示了商业中的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放台面上说叫“整合资源”,但说白了,就是忽悠。
比如说,有个人做了个手机ROM,现在要进军手机制造了。他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其一制造手机需要很多钱,比做ROM费钱多了。其二手机业上游零配件供货很重要,如果产能不足就不能有规模,价格下不来,手机做也白做。
这两个问题有点鸡和蛋的意思: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上游供货商不愿意把你当成主要的合作伙伴。但如果没有足够产能,也没什么资本愿意在你身上赌一把。要把造手机这事做成,就得先同时搞定一批供货商和一笔资本,达到一个level后,再搞定更多的供货商和更多的资本,再上一个level。
整合资源是不能空麻袋背米的,总要有些自家的资源。这个老头在向两位大佬推荐自己儿子时,估计得拿个照片什么的。长得歪瓜裂枣,就难了。可能还要个简历什么的,常青藤盟校毕业就更有说服力了。
同理,造手机也一样。你一个真?丝,两头就会不太愿意和你接触。你是高富帅,愿意和你接触的概率就大了。你这个高富帅还很有名,概率又大了。做的ROM受到很多关注,概率又可以增大。
互联网行当的创业大抵就是这样的:没钱没用户,没用户也不会有钱。这时候的忽悠,有时候就得编故事,讲…唔…姑且称之为夸张的话吧。
夸张的话不是真话,不过不要紧,商业上是用结果说话的。当你搞定了钱搞定了用户之后,神坛之上,谁关心你当年是不是说夸张的话。老头的儿子做了副行长兼盖茨女婿之后,即便盖茨和行长发现上当了,又如何?到底,盖茨的女婿是副行长了,世行的副行长是盖茨女婿了。结果最重要。
有人以为,信息社会信息透明,这种两头忽悠会很难。好吧,只好由我这个书生来嘲笑你一下这个书生之见了。结构洞(信息不对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存在的。
商人不太看得起文人,是因为文人不干实事,成天耍嘴皮子忽悠。反过来,文人也不太看得起商人,因为商人说到底也是耍嘴皮子忽悠,只不过前者是一直在耍嘴皮子忽悠,后者是在一些关键的环节点上,要耍嘴皮子忽悠。
大家一起耍嘴皮子忽悠,半斤八两,商业社会,压根就是一个忽悠社会。我一位学生留下的一个评论说得好(她其实是引用她朋友的话):
不会做人两头传,会做人的两头骗。
附录 《论扯淡》的书评
需要说明一下,这个书评的写作时间是:08年7月
算是一本奇书吧,毕竟人被翻译成了将近三十种的文字,而通篇,不超过两万字(原版),连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的字数都达不到。
这其实是一个纯学者写的书,作者Harry G. Frankfurt是一个哲学家,英文原名为On Bullshit,大陆译名为《论扯淡》,台译就直白多了:放屁!配套的,作者后来还有一本同样短小的《论真实》,就没这本卖得好了。在我看来,并不是学者的书忽然遭遇春天也能畅销,实在是Bullshit这个词,让人有购买的冲动。同样还有一本《脏话文化史》,纯正的语言学学术书籍,据说也是大卖。
作者毕竟还是一名学者,所以开头大概了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分辨一些定义,到底什么是扯淡,和说谎有何不同,和胡扯又有什么不同。虽然作者一再声称,他并不打算做文献回顾(美式学术论文八股格式中的重要一环),但在我看来,也算是准文献回顾了。
接下来万把字,作者才开始切入正题。在他的观点中,真话和谎言处于两个极端,而扯淡则在中间。但说真话的人和说谎话的人这两个极端却有一个核心本质是共通的:他们都承认真实。只不过前者说了出来,而后者则极力掩饰。但扯淡不同,扯淡压根就漠视真实的存在,于是,作者得出结论,相较于谎言的危害,扯淡更甚。因为毕竟说谎者还知道尊重事实。孙涤在正文后面的附记之读趣一《洋人淘浆糊》中写道:
谎话的要害在于“假”,而扯淡的要害则是“伪”。……真的反面虽说是假,它的大敌却是伪。
而作者本人则如是告诫说:
这种“反真相”的信条,渐渐蚕食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再相信可以通过正直的努力来判断真假,甚至无法理解“客观探索”这一概念。对这种信心丧失的一个反应就是:人们对追求“正确无误”这一理想心跳望而却步,转而追求所谓“诚意”的替代性理想。
这让我有点联想到伪君子和真小人了。有很多人认为,左冷禅式的真小人更真实一些,至少人家还不遮掩,还算光明正大地做一把小人,还算是有诚意的小人。但按照Frankfurt的逻辑,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怕,因为伪君子总还算知道,这个社会是需要君子的,而小人,则肆无忌惮得多。
再顺便说一下作者的一个观点。他在《纽约时报周刊》的专访中,就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做了如下回答:
辨识真理要求无私。你必须把自己置身事外,以期发现事物真正的运作方式,而不是事物在你看来如何,或是你对它们的感受,或是你想要它们成为的样子。
话是不错的,但一来如此做人真得丧失了做人的滋味(社会的旁观者冷静得让人望而生畏),二来我好奇的是,不经主观,何来客观?
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钛媒体/微信/ZAKER/网易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其它合作请点击本公号菜单关于里的合作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