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远之后的亲密
――论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人际关系
作者:寒江雪
昨天我在朋友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农村办酒席比城市更奢华?
收到了圈(juan)里小伙伴许多有趣的回复。
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是一个真问题吗?
去全面地比较农村和城市的酒席奢华程度是困难的,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城市。北京的郊区通县叫不叫农村,内蒙古的小镇鸟不拉屎叫不叫城市。
这里不那么较真,只是简单谈谈我的印象。
我在深圳参加过一些朋友的婚礼,也去过一些农村和内地小城市参加过朋友的婚礼。
首先是酒席的数量,农村酒席数量最多,小城市次之,大城市最少。
03年我在深圳参加一个同事的婚礼,只摆了一桌。当然他在老家会摆更多桌。但那个老家的婚礼宴席已经要算作农村的排场,不能算作城市的。
10年我还参加过深圳一个哥们的婚礼,他是深圳本地人。没来过深圳的人,大概不知道深圳本地人的概念。深圳本地人可是一种稀缺的物种。这里不去精确定义什么是本地人。在那个本地人的婚礼上,大概摆了10桌的样子。如果不是本地人的婚礼,参与的人只会更少,在深圳,本地人是社交能力最强大的物种。
我的家乡在小县城。我哥哥的婚礼,我没有参加,据说摆了20桌。主要参与人员有,我哥哥这边的各种亲戚,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姨姨舅舅;我嫂子这边的各种亲戚,略;我哥哥这边的各种领导同事;我嫂子这边的各种领导同事。
然后是酒席的质量。
只说两个东西,烟和酒。很不幸的,我对这两个东西都不懂。
但我买过中华烟,大概50块一包。在内地婚礼,经常是中华烟。我在深圳参加的婚礼,很少抽中华烟的。
刚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比较了内地农村、小城镇与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的酒席奢华程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不用多比较了,那就是各种社交成本占日常开支的比例。
在我老家,各种亲戚同事朋友结婚生孩子死老人办喜事丧事花的钱,叫做“门事”。也有地方叫“份子钱”。
内地农村与小城镇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大约比深圳人平均收入低50%。
我在深圳参与各种“门事”开支,一年少于3000元。
我是对于人际关系非常白痴没有概念的人,我参加一次婚礼一概“随礼”800元,无论亲疏远近。
我老家的市场行情,各种“门事”,一次大约200-300元。
我哥哥每个月的“门事”开支,我不知道多少。但我感觉,嘿嘿,少不了。
只要老家在农村或小城市生活过的人,都懂得。
我也不多算了。
昨晚我发了这个问题之后,深思了一个晚上。
早上,在朋友圈看了看大家的回复。
许多人说是农村人更爱面子、爱慕虚荣、攀比,城市人更务实、更实在。
这个答案当然没有错。
但一个小伙伴的回复让我眼前一亮,他说――
因为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关系不同。
啊!
没错!
这么简单!
城里人和农村人有不同的“关系”。
什么样的不同的关系?
就是弱关系和强关系的差别。
城里人更多维持“弱人际关系”,农村人更多维持“强人际关系”。
沿着这个思路展开,我看到了更延伸的命题。
一、空间上对比,城里人比农村人有更弱的人际关系。
二、时间上对比,长期看,城里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弱。
三,时间上对比,短期看,城里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强。
下面展开论述这三个看起来绕口的命题。
-----------------------------------------------------------------------
第一个结论比较好理解,城里人比农村人有更弱的人际关系。
在我18岁之前,我住在小县城。
每年会回一次老家,也就是我爸爸的老家,我爷爷奶奶家。
我爷爷奶奶家在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里只有两个姓氏,第一个姓氏是“赵氏”,就是我的家族的姓氏;第二个姓氏叫“郭氏”。需要声明的是,赵氏和郭氏是同一个家族。
准确地讲,全村人都是亲戚。
这种全村都是亲戚的结构在中国是普遍的。我怀疑在全球都是普遍的。因为它是人群的自然结构。人群只能是这样的,也必然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村子里,我很少见到哪家人不认识哪家人的情况。
整个村子既是亲戚,也是邻居。
讲到这里,说句题外话。
几年前我开设搭讪培训班。
在农村的环境,不存在搭讪的说法,因为全村人都认识全村人。
即使有陌生人,也必然是邻村人,或者是村子太大,村头的不认识村尾的。
这就是农村,最强的人际关系。
小城市弱很多。
我很熟悉,我从小在小城市长大。我只认得同一个家属院的几户人家。
大城市更弱了。
就在此刻,我不认识我邻居家姓什么,一户也不认识。
城里人都这么过,不觉得奇怪。
我们也不彼此串门。
小时候,到邻居家串门是每天必修的功课,不仅要借锤子、借擀面杖、借盐、借葱,还要去看电视、吃饭、甚至睡觉。
在深圳,有时我连一起合租房子的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我们一起合租一个房子,但我们彼此从不打招呼。
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疏远。
年前我和一个老家的老邻居见面吃饭。
我4岁之前就和这家人做邻居。那个年代的邻居,几乎相当于亲戚。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指这种邻居。隔壁家的孩子甚至吃我妈妈的奶。邻居就亲到这种程度。
吃饭时,邻家的弟弟跟我说,他刚到深圳时很孤单寂寞。
我苦笑了一下:“我刚到深圳,一共只认识7个人。”
这就是深圳大部分人的人际关系状态。
在深圳,我组织过周末网友聚会之类的活动,也经常参加此类活动。
我观察,在深圳,组织任何一种活动,不论饭局、唱K或者泡吧,能来10个人以上的,都是极其罕见的!
对于在深圳做生意的朋友,我经常建议他们深刻地思考这个因素,深圳人都没有亲戚朋友这个因素。
不要指望口碑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
在深圳的门店生意,门店位置比产品质量更重要,自来客比口碑拉客更重要。
所以,你在深圳看到能做起来的生意,都是占据商业街核心地段。
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意,在深圳,很少见很少见。在老家,很常见很常见。
为什么?
因为深圳人没亲戚没朋友。
老家人很多亲戚很多朋友。
在老家,一个饭馆味道做得好,大家马上呼朋唤友、拉帮结派、翻山越岭、克服万难去聚会。
但在深圳,你的门店味道再好,服务再好。来的客人也是来吃一次,下次最多他自己来,他不会带朋友来。
在老家,每个顾客背后的亲友团是500人。
在深圳,每个顾客背后的亲友团是5人。
所以,在深圳更多难吃的饭馆。因为做得好吃没那么重要,位置好,客流量大才更重要。
但这点正在逐渐改变,深圳人的人际关系数量在增长,后面我会详细论述这种变化的趋势。
刚才讨论了在大城市和农村做生意的区别。
做人的区别也类似。
在农村、小城镇,人情更温暖;在大城市,人情更淡漠。
年前我遇到过一件事,我在公交站见到一个少年,他在大喊呼救:“帮帮我!帮帮我!”
看上去像骗子。
那天还是情人节,他手里拿着一束花。
作为一个资深社会老混混,我胆子还是很壮的。
我就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说他刚爬了山,腿肿了,走不了路,让我帮他叫辆出租车,送他去医院。
那是个坑爹的周末,还是情人节。
这个地方还是国贸。
我只用了一分钟就判断出附近根本不可能打到车。
我非常狡猾地给了他第一个建议:“你手机上有滴滴打车吗?你多给20块小费,会有出租车来拉你的。”
那个人摇头说:“我手机没电了。”
靠!真假!
但爬山一整天,又拍照片又刷微信,还放小苹果,下山发现手机没电也是常有的事。
我很狡猾地给了他第二个建议:“我来报警吧!警察会送你回家的。我以前报过警,警察10分钟内一定会到。”
那少年不置可否。
我想了一下,打电话叫了120。
只等了15分钟,白车来了,有医生有护士,还有警察。
这是我第一次叫救护车,不知道还搭配警察服务的。
医生和护士问了少年的情况。
他说他感觉已经好了,可以走路了。
靠!
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反正我是先回山里去了。
这就是城里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深圳人,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谁知道你是不是骗子。
我能提供的服务,只有打120叫救护车送你去医院。甚至,我不会跟你到医院,救护车到来,医生、护士来到眼前,我的帮助就截止了,我不会陪你到医院再挂号、看病、住院。
以前看过一些新闻,有人出车祸被路人送到医院,再讹诈送他去医院的人是肇事者。
也看过一些新闻,有人出车祸被路人送到医院,医院要求路人垫付医疗费,遭到路人拒绝。
还看到新闻,有人出车祸被路人送到医院,记者想访问“雷锋”,结果“雷锋”落荒而逃的。
大概在小城市生活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
但在深圳生活的人,在那个场合,估计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像我,胆子大点,打电话叫救护车;许多人,胆子很小,不搭理这个求助的人,把他晾在那里,假装没看见走开了。
那天晚上就是这样的。
但我知道这些人只是很胆小,并不是说这些人就比我更冷血。
就我认识的人,我没见到谁比谁更热心肠,或者谁比谁更冷血。
我接触的人类都差不多。
以上篇幅,先理性地讲了一下,又感性地讲了一下,城里人比农村人的关系更弱。
下面试图探讨造成这种弱关系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这种弱关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对一个现象归因是很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
就像那个老笑话,一个哲学家对一只跳蚤说:“跳!”跳蚤就跳起来。哲学家掐掉了跳蚤的腿,又对跳蚤说:“跳!”跳蚤没有动。哲学家就下结论说:“腿是跳蚤的听觉器官,没了腿跳蚤就听不到人说话了。”
按照马列主义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社会关系也应该是有社会财富决定的。
农村穷,所以需要更强的关系;城市富,所以不需要很强的关系。
关系,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选择。
你可以选择一个朋友也不交,你有可以选择交10个朋友,或者1000个朋友。
人的选择的第一出发点是什么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需要”。
从现象来看,农村人维持了更强的关系,说明他们需要更强的关系。
城市人维持了更弱的关系,说明他们需要更弱的关系,或者说,他们不需要更强的关系。
以上的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建设性。
在实践上,只需要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观点。
比如说,我找到一个富裕的农村和一个贫穷的城市,这个农村里的人比城市里的人更富,但他们维持着很强的人际关系。
如果找到这样的反例,就可以证明上面的观点。
但如果反过来,如果发现一个农村如果变富,人际关系就开始变疏远,就证明了上面的观点。
当然,证明是没有意义的,科学不是寻求证明的过程,科学是寻求证伪的过程。
有一万次的证明也不加一分,有一次的证伪就得100分。
或许有人提出亲族的概念,认为这才是农村强关系、城市弱关系的根本原因。
我不打算花很多时间讨论这个主题,我只粗略地谈我的看法。
农村固然是因为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关系更强,但这个因素的影响力实在太有限了。
在小城市,邻里之间即使不是亲戚,也很容易缔结成强人际关系。
在大城市,亲戚之间即使是亲戚,也很容易退化成弱人际关系。
说到人际关系,就必须谈到中国的“关系文化”。
小时候,这是很让我恐惧的一件事情。
我的家族普遍有“拉关系恐怖症”。
首先,我爸爸很不擅长拉关系。
我记得我初中时候,有一年,我爸爸请一些“大领导”到我家喝酒。
这种酒局,是有目的的。大概是我爸爸想调动工作,或者我哥哥当兵该复员了,要找工作。反正都是类似这种破事,或者“大事”。
我爸平时并没有这种拉关系的“好习惯”。因此常常受到我妈妈的温和夹杂严厉的“批评”。
终于“拉”了一次关系。
来的都什么领导我也不记得了。
我家有个二大爷是当副县长的,所以还是有点“面”的。
我二大爷当然是贵宾了。(我二大爷已经老死很多年了。)
我爸爸很虚伪地客套着,大家彼此敬着酒。
我妈妈在厨房里大盘小盘地忙活,不亦乐乎。
我哥哥当过兵,酒量很大,很希望在酒桌上找到一个PK的对手。
至于我,这场面太恐惧了,一早缩到卧室里躲起来了。
我从小就害怕家里来人,不管是陌生人,还是邻居、亲戚,都令我紧张。
我爸妈时不时地拖我出来给各位领导敬个酒。
刚才说了“首先”,这“其次”也不用多说了。
其次就是我哥。
说一个小事,九几年时候搞下岗。我妈怂恿我哥去给单位领导送礼。我哥不好意思去。
最后,是我。
我一直是人际关系的畏缩者。
这方面的自黑材料,我已经汇报得够多了。
可以再简单揭露一两个。
小学四年级,有次班上一个女生生病了。班主任组织我们几个班干部周末去看望她。
(咦?奇了怪了,今天讲这故事才发现,这是一件很古怪的事,为什么单单这个同学生病,班主任组织我们去探望。现在是永远没法搞清楚这个悬案了。)
老师说:“星期天我们去看望某某某,大家每个人带点小礼物,水果啊什么的都可以。”
听到这个安排,我就很紧张。
我不知道要不要告诉爸爸妈妈这件事。
因为要准备礼物,我没有钱。如果问爸妈要,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给。而且,对于要送什么礼物,我也完全没有主意:送太便宜的东西,同学会不会笑话;送太贵的东西,家里又穷。
我纠结了一个星期,一直到星期天,也没有跟妈妈说这件事。
(现在回头看,我从小就有多么可怕的匮乏感,我的家庭有多么严重的匮乏感,随便一个礼物,我就判断我的家庭是买不起的)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你绝对想不到。
星期天的时候,我很忐忑不安,不知道要怎么结束这件事。
我不好意思不买礼物去看望生病的女同学。也害怕我不去参与这次行动,老师会生气。
在这种折磨的心理压力下,我和小伙伴跑去爬山了???(好诡异的选择)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爬山的时候,我竟然遭遇另一个女同学,她也是一个班干部,本来也是要参加此次看望女同学的活动的。
现在回头想,很起卦她那天为什么也在爬山。
但当时的我,没有功夫想这些事情,当时一门心思地羞愧与内疚,觉得自己没参加看望女同学的活动,被她看到了,她会怎么看待我,她会不会告诉老师这件事。
我赶紧假装没看到她躲开了。
当时的我,打死也想不到可以问问这个女生:“咦?你怎么也在这里,怎么没去跟大家看望同学啊?”
当时的我,只知道怕得要死,窘得要死。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病得多么严重的蛇精病人啊。
估计老师和同学没有办法理解我这种神经病。在他们眼里,我只是一个很古怪的小孩吧。
星期一上学的时候,老师并没有向我盘问为什么星期天没有一起去看望女同学的事情。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在周记作文里,其他的班干部同学都记录了这次“温馨感人”的看望生病女同学事件。
小时候我还有一个思维习惯,认为各种“温情脉脉”都是骗人的。
想想也是有趣的事。
所以我对于学校搞的学雷锋学赖宁从来都是不信的。我内心相信人都是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
(小时候看圣斗士误以为自己是星矢,现在看才知道自己是一辉,内心冰冷残酷的斗士)
说完了儿女私情,再谈谈家国大事。
在内地,在以前,“关系”就是很重要的东西。
所以刚到深圳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里一切都不凭关系。找工作不凭关系,结婚不凭关系,生孩子不凭关系。
那个时候我高兴地想:我终于可以静静地做一枚“孤家寡人”啦!
到现在,许多老家来的亲戚或朋友依然想要寻找“关系”的依靠。
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个电视剧《北京人到纽约》。王启明到纽约的第一天,兴冲冲地跑去投靠自己的亲戚,亲戚却告诉他:“在这里,一切都要靠自己!”还告诉他,住这破房子的房租是要交的。
把刚从80年代北京跑去的王启明气坏了。
从内地到深圳的人,都会遭遇王启明这样的挫折,会发现自己“飞上了青天,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在深圳生活了十年,认识更多人,尤其是认识更多深圳本地人以后,我发现深圳的社会规则和内地并没有区别。
以前我以为深圳是一个有能力就可以闯天下,不需要靠关系的社会,我错了,深圳社会依然是一个关系的社会。
只不过,外地人来到深圳,都没有关系,也就不靠关系了;深圳本地人,有关系的,依然在靠关系活着。
找工作,走关系;找对象,走关系;生孩子,走关系;喝酒开车,走关系。
总之,跟老家没什么两样。
小时候,我总觉得关系是一个“邪恶”的东西,让人腐败,也导致公司低效。
现在,我越来越不这么看。
我自己也开公司,我去找一个合作伙伴,或者招聘一个员工,我也先找有关系的。
“关系”意味着信任,而信任,比能力是更重要的。
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他是我亲戚,但他能力很差,我是不会用他的,因为他会给我的公司带来损失。我的公司的损失就是我的损失。
我不会用一个会让我利益受损失的人,他是我儿子也不行,是我老婆也不行。
如果把他换掉,换有能力的人来工作,可以帮我赚更多的钱,我把这钱送给我儿子或老婆去糟蹋。这不是更合理?何苦把他放在公司里,糟蹋我的钱,还糟蹋我的公司?
所以,面对利益,关系是第二位的。
在不损害利益的时候,有关系的可以优先于没关系的;但在损害利益的时候,有关系也没用,一样靠边站。
就是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甚至亲戚也不是永恒的。什么关系也打不过利益。
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很不满公司里许多人凭关系占据高位。
到我自己开了公司,一秒钟理解了这种做法。也知道不会有人仅仅凭关系就占据一个好位置。如果有公司真的这么搞,这公司分分钟就完蛋;如果有国家这么搞,这国家分分钟就完蛋。
自然法则会淘汰那些愚蠢的组织,留下那些聪明的组织。
行文这么久,经过如此多的长篇大论。
可以解答文章最开头的那个小问题,为什么农村人的酒席比城里人更奢华。
这是因为对农村人来说,关系更加重要,更需要依赖关系而生存,因此也更愿意在关系中投资。
表现在情感上,就是农村人更加虚荣、更爱面子。
因为在农村,面子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城里人可以“更不要脸”,因为“要脸”不能带来很多利益。
希望这里有一个分割线,这里是论述的第一个观点,城里人比农村人关系更弱。
----------------------------------------------------------------------------
第二个大论点,长期看,城里人的关系越来越弱。
准确地讲,长期看,全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弱。
为什么说全人类呢?
因为全人类都住在城里了,没有人住在农村了。
或者说,不管住在城里的人,住在农村的人,关系都越来越弱。
前几年中国出了一个可笑的法律,规定子女必须每年回家探望一次父母。
这法律好还是不好,都没有篇幅展开讨论了。
只从这条法律的制订就可以看到一个事实,中国人都不回家探望父母了。
法律规定必须做一件事,就说明没人做这件事。
法律规定不能做一件事,就说明太多人想做这件事。
比如香港有可笑的法律,规定不准从香港买奶粉,或者准确地说,不准买很多奶粉,只可以买一点点。
从这条法律可以看出,一定有人很“贪婪”地从香港买走许多奶粉。
如果有国家法律规定,不许生孩子,这说明这国家的人都想生孩子。
如果有国家法律规定,都得生孩子,这说明这国家的人都不想生孩子。
从全球的文明走势来看,我不觉得中国人亲情越来越淡漠。我觉得全球人类的关系趋势都是越来越淡漠。
这是一个全球趋势。
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依然是人的生存越来越不需要关系,也就是说越来越不需要信任。
在这方面的长篇论述可以参考罗辑思维的诸多观点,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关系走势解读。
在古代,不论对于企业还是国家,普遍流行“父传子”的模式,东西方都是如此。
在近代,逐渐流行“父不传子”。
为什么这样?
可以深思。
----------------------------------------------------------------------------
因为到了吃饭时间,我简单说说第三大点,短期看,城里人的关系越来越强。
你逻辑混乱了吧?
怎么刚才说,关系越来越弱;现在又说,关系越来越强呢?
刚才说的是长期,长期指的是500年、1000年。
短期,指的是20年、50年。
在20年内,城里人的关系越来越强,是因为过去20年,城里人的关系太弱了。
这是因为这20年中国发生的城市化过程造成的。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小城市的人移民到大城市,农村的人移民到小城市,当然也有大城市的人,移民到更大的国际大都市,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洲。
在这个移民过程中,这些人因为移民丢失了原有的关系,丢失了原来的亲戚、同学、朋友。
从一个关系为2000的状态,进入到一个关系为0的状态。
但他完成移民以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关系。
逐渐从关系为0,升级到关系为100。
2003年我到深圳,那个时候我在深圳认识7个人。
现在是2015年,我在深圳认识的人已经超过700了。
在城市化进程中移民的人,都在完成这个过程。
在未来20年、30年,中国人重新建立起关系社会,基于新城市的新关系社会。
不仅深圳是一座新城,北京也是一座新城,上海也是一座新城。在当下此刻,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已经不是20年前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那群人,90%都换了。所以,它们都是新城。
老的关系持续存在,新的关系逐步建立。
这就是短期的趋势。
长期看,依然是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远。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城市如此,农村也如此。
《云图》里演的未来人类,看起来面无表情、冷血空洞,和真实的未来相差不远。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未来太冰冷,不温暖。
但你生活在此刻的时代,你也一样适应得很好,如果把此刻与100年前对比,此刻的人类已经是更冷血淡漠的生物。
社会是渐变的,每个时代生活的人,只能感受到当代的温度,也会适应。
就如你今天比昨天更衰老,但你也不会有什么不舒服。
如果让你看到你70年后衰老的样子,你可能会一下子难以接受而痛苦到想死。但一天一天慢慢地老去,你也就适应了,不觉得每天都很难过。
与亲密关系更加淡漠相反一面的趋势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共关系更加和谐。
在古代,如果你不是一个部落的人,就会把你杀掉吃掉。
在现代,即使你是一个外国人,也不会一见面就抢你的钱包。
在我老家,还保持着“宰外地人”的风俗。
在火车站,如果发现你的口音是外地人,一晚10块钱的面条一秒钟就会涨价到20块。
整个人类的关系走势,就是亲人之间越来越淡漠,陌生人之间越来越温暖。
私德越来越败坏,公德越来越高尚。
寒江雪
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