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过“文化年”成新常态 如何焕发传统年文化生命力?
2015-02-28 23:40:07 来源:德安杰旅游顾问

【行业聚焦】过“文化年”成新常态 如何焕发传统年文化生命力?

2015-02-28 德安杰旅游顾问 德安杰旅游顾问
德安杰旅游顾问 \

yunfengjia

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D&J)是中国旅游品牌策划第一团队,中国一流旅游跨界资源聚合平台。德安杰旅游顾问与您聚焦旅游动态,把脉行业动向,分享价值观点,剖析经典案例,携手旅行梦想!

表面热闹的春节,终于落下了帷幕。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撰文表示,如今的过年,已经完全摆脱了纯粹物欲需求的初级阶段,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需求,文化休闲成为节日消费的新热点。细查今年文化消费背后的密码,似乎可以看到一些文化因子在起着重要作用。

一、一组数字看消费:文化因子在涌动

一直以来,居家团圆都是中国人传统的过年形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出门旅游、全家观影和运动健身等新型过年方式,文化休闲成为节日消费的新热点。

关键词一:旅游

根据国家旅游局2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羊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6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实现旅游收入1448.3亿元,增长14.6%,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全国39个重点旅游城市接待游客达到了9283万人次。从旅游的类型来看,养生类旅游项目成为今年春节的热门线路。

关键词二:电影

羊年春节,琳琅满目的影片点燃了民众的观影热情。数据显示,大年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7.3亿元,同比增长逾36%。其中正月初一观影人次近1000万,票房总量逾3.6亿元,创下我国电影市场单日票房的新纪录。这对于讲究“大年初一不出门”的中国人而言堪称“奇迹”。该数字也将2014年春节7天达到的14.23亿元的票房纪录甩在了身后。

关键词三:看戏

春节7天长假,北京市共有127台由专业文艺院团呈献的精彩演出,演出总场次达375场,共吸引18.5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整体上座率近70%。同时,春节期间的舞台演出种类繁多,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传统戏曲依然备受观众喜爱,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均有老少皆宜的传统贺岁剧目上演。

关键词四:书店

春节期间,不少人趁着假期时间宽松,选择徜徉书海,给自己“充电”,各大书店纷纷推出新春购书优惠活动,吸引了学生族和上班族的注意,教辅考试类、文学名着类、健康养生类的书籍颇受青睐。同时,一些流行元素也带动部分图书大卖。眼下,电影《狼图腾》正在热映,出版于2004年的原着也因此重获新生,领跑各类图书销售榜。

关键词五:运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过年的味道从大吃小酌逐渐转战到健身馆等运动场所。以长春全民健身中心为例,从大年初三开门迎客,乒乓球、羽毛球、桥牌、围棋等场馆均免费开放,从初三到初五,该中心游泳馆累计接待1200余人。而浙江金华体育中心在春节7天里共接待市民1.3万多人次,部分场地还需要排队预约。这个春节,运动健身这成了一种新颖的春节社交方式。

过去,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把节假日的消费简单地与“购物”等同起来。而如今,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中的一支劲旅,娱乐休闲、充电学习、养生健康等新型方式已经成为春节消费的主流,假日经济被牢牢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在各种文化因子的促进和刺激下,不少商家也顺势而变,在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和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更加注意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例如,很多旅行社针对过年期间不同人群的出游需求,推出了适合短途的城郊休闲式旅游,鼓励消费者到农家体验民俗,甚至亲手干农活、采摘大棚水果等颐养身心的方式。又如,不少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根据自身优势,推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等学历史、看民俗的特色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群体的参与。再如,春节档的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影院在排片上满足了儿童、情侣、家庭等各类消费人群的观影需求,并通过现场售票、自助购票、网络预售、团购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服务观众。

二、过文化年成为新常态政府准备好了吗?

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节庆,人们逐渐倾向于在文化消费中找寻节日的味道。这与大吃大喝的庆祝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过一个有讲究、有内涵、有文化的节日,既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的自然要求,也是人们对精神生活、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当过文化年成为当下节庆活动的新常态,政府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呢?

当前,各种文化惠民、文艺下乡的活动为老百姓送去了难得的文化大餐,尤其逢年过节各地文化部门都会深入到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单位,为百姓送演出、送图书、送报纸、送电影、送戏曲、送年画、送春联、送挂历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百姓的文化需求,为百姓营造了节日的氛围,但文化惠民作为一项润泽民心的工程,是否真正把文化送到了百姓的心坎里却还是要打个问号。随着百姓文化消费形态的变化,政府的文化惠民思路迫切需要调整。一些惠民工程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或是不符合百姓的胃口,或是拿陈旧和过时的一套来搪塞百姓,从而达不到惠民的目的。甚至有很多地方将文化惠密当做政绩的秀场,在场馆的建设上大投入、大手笔,而在所能提供的文化服务上则十分薄弱。简言之,政府在文化惠民上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效果上却难免打了折扣。

在今后的节日中,文化因子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文化因子的培育,无疑将会成为假日经济最好的刺激与动力。政府的管理部门要从围绕着文化因子来考虑和布局,从刺激和培养文化因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和挖掘百姓的文化需求,挖掘节庆文化的细微变化,创新出更多对路子、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惠民手段,把惠民真正落在实处,进而实现文化因子在假日经济中的撬动作用。

三、传统年文化如何焕发新生命力?

庙会是当代人在春节里找寻年味、亲近传统的首选之地,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根据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羊年春节最具人气的是各大庙会,其中规模最大的地坛庙会共接待游客97.8万人次,龙潭庙会次之,共接待66.4万人次;圆明园庙会接待41.8万人次。可以说,逛庙会不仅是现代人对儿时乐趣的追忆,更是人们对年俗文化的回归。

很长一段时间里,逛庙会的“保留节目”一般就是吃羊肉串、玩套圈、飞镖等项目。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些简单的娱乐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庙会的主办单位逐渐开始将庙会向更多元、更丰富、更具文化魅力的方向发展。今年,北京地坛庙会在举办中特别增加了对非遗的展示,在保留皇城祭祀仪式表演的基础上,引进了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山西威风锣鼓、河北舞狮、朝鲜族歌舞、台湾少数民族风情表演等六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具体的内容上,庙会主办方也开始逐年融入现代特色,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不同于传统民俗庙会,北京海淀区通过沙画表演、人像漫画、电影放映等手段,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次室内庙会,各种贴近时代的文化活动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而在很多城市,庙会已经超出了其“民俗文化集散地”的文化内涵,演变成一种“一日能销百万钱”的消费形式,其背后则是对特色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传播手段的灵活运营和对当地资源的多元开发。羊年春节期间,“2015成都大庙会”在武侯祠举办。此次庙会围绕“三国文化”的主题,在主会场设置大型主题灯组,并结合现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三国英雄梦。事实上,早在2012年,主办方就将动漫元素引入庙会,并启用光影隧道、立体三国秀等全新的形式诠释三国文化。在现场,由卡车组装而成的“变形金刚”版五虎上将、全息成像技术制作的关羽、浮雕版三国让游客见识到了高科技带给三国人物的新魅力。截至初六,2015成都大庙会共接待观众近70万人次。

由此可见,很多传统的年俗活动,不仅仅是庙会,还有年文化的饮食和宗族仪式,甚至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活动等等,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是激发文化因子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古老的传统文化完全有可能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过大年,今天已经完全摆脱了纯粹物欲需求的初级阶段。代之而来的是各种文化需求。因此,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人们的节庆经济时,必须从文化因子入手,解开消费密码中的文化基因。进而给出中国节庆经济内核中的最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因子的深度剖析与研究,在今天显得极为重要。(文/范周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