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雾霾】柴静自费百万拍《穹顶之下》:一个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 荐读
2015-03-01 23:06:30 来源:世界历史

【拷问雾霾】柴静自费百万拍《穹顶之下》:一个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 荐读

2015-03-01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

Hi---story

揭秘世界历史上的奇闻异事,为您展现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世界!

视频:《穹顶之下》

时长:1:43:55

建议在WIFI环境下打开。


柴静和雾霾“私人恩怨”的背后故事


沉寂一年后,柴静带着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回归,引爆社交媒体。她作为一个调查记者,也身为一个母亲,自费百万元拍摄纪录片,向公众揭开雾霾真相。




从央视辞职之后,柴静去哪了?


2月的最后一天,沉寂了一年的柴静通过互联网推出公益之作《穹顶之下》,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


这是一段腊八节晚上录制于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园的视频。两个小时里,柴静与台下五六百名听众分享了一年来对雾霾深度调查的结果。


已为人母的柴静穿着白衬衫、牛仔裤,一边诉说,一边切换演示屏幕,多手段应用新媒体,视野开阔。


柴静的朋友、前同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原主编庄永志当日被邀请到现场。“因为需要保密,我对谁都没说,去到现场才碰到几个熟人。她不需要炒作。我理解她是谦虚、谨慎,是想让朋友和前同事一起帮着感觉一下。”庄永志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现场可以上厕所,但中间好像没人起身。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母亲柴静


话头始于爱女。


柴静女儿还未出生,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所幸,手术非常成功。之后,柴静辞职,全心照顾孩子。过程中,她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


“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说,“早上起来,我有时会看到女儿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着,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玩。这一年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有了这份情感驱动,母亲柴静,而非记者柴静,展开了这项年度调查。


她做雾霾健康测试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前往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调查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拍摄治污经验。


对于共同生存的个体,她想一起为呼吸尽点力。“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


柴静用所掌握的权威信源,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现数据、图表,试图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调查的结果让不少网友触目惊心。


她告诉人们,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通过调研,她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而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我感觉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国际治理污染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这两点都与我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庄永志感慨,这是柴静调查雾霾过程的再现,是一场关于雾霾的科普,是一次公共政策的质询,更是一番公众参与的动员。“两个小时,我只觉得震撼,感动,走出录影现场,抬头看见罕见的星空,只想着怎么行动去减少雾霾危害!”


得道多助


《穹顶之下》尾声,列出了长长的致谢名单。此番个人调研,是柴静与十来个朋友共同完成的。柴静自己出资,花费百万,来自她出书的稿费。这一年来,她始终以个人身份去拜访他人,包括职能部门。她说,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庄永志说,“她是得道多助!很多有专业特长、话语权和社会责任的前同事、官员、专家和朋友,都给了她资讯、智力、方法、采访便利和道义上的支持。”


“柴静利用她多年调查记者的经验,以个人的母爱关切做动力,用自己的钱,以公民个人身份对雾霾的社会危害以及中国的能源政策、市场化程度和发展道路做了最大限度的探讨。”庄永志对澎湃新闻说,“最特别的,就在于她的个人化身份、多手段应用和互联网传播。”


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柴静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得到“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的回复;发给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也得到积极反馈。


庄永志认为,从喜得宝宝,到斯蒂芬?金推出《穹顶之下》,到即将召开“两会”的当下、《大气污染防治法》今年将修改,都是柴静版《穹顶之下》行动的机缘。也许雾霾问题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意识和行动都到了一个需要提高的新的阶段――可以预见,柴静的《穹顶之下》会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确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呼吸共同体”。而柴静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




《穹顶之下》点击破3100万:自媒体彰显传播力的一次分水岭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截止2015年3月1日零点,传媒大观察统计了优酷、腾讯视频等各大主流视频网站数据,该调查视频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


柴静雾霾调查视频点击指数(3月1日0时发布)


有评论称,《穹顶之下》很可能是官媒与自媒体在影响力上的一次分水岭。


《穹顶之下》,微博之上――媒体人谈柴静


整理丨李广 来源丨蓝媒汇


沉寂一年,柴静归来,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声称这是一段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可谓不duang则已,一duang就刷爆微博、朋友圈。


以下为部分媒体人对此的微博评论:


@罗昌平(财经媒体人)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


@崔永元(知名主持人)

这就是柴静,一个记者。她不同寻常的地方是她总能看见。其实那些地方许多人能看见,却喜欢选择视而不见。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柴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1、选题把握的取向: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了这个转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单”;2、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3、纵深信息的挖掘:对专业数据的解读、对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通俗处理,还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总体上,比较深刻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所以,《穹顶之下》是部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理性、社会关怀的真诚之作,值得推荐!


@假装在纽约(知名微博评论人)

我觉得对待这个纪录片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理性与否、真诚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没看视频就在骂柴静,那你真的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如果你看了视频还在骂柴静,那你更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


@甘利(媒体人)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毒舌列文(资深影评人列文)

#毒舌时评#每个人都要看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个视频,柴静用大量令人信服的数据、深入实地的采访以及外国治霾经验的对照,解答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让人在黑暗之中看到希望,但这个希望需要中国政府和每个中国人的努力才能达到!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新闻评论员)

谢谢柴静,两会上应该让每个委员、代表、列席官员看一遍。


@詹国枢(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大咕咕咕鸡(知名微博博主、叙事诗人)

讲真,雾霾这些年这么严重,大家都在键盘嘴炮,有几个像柴静这样真正去调查了?基本一个没有!人家花了100万,我要是有100万就想办法花了办移民了,嫁到泰国去。


@亨利博士(美国GVW集团 中国区总监 工学博士)

总结一下微博上各路人渣谩骂柴静的各种理由:为什么坐飞机去美国生孩子,会导致空气污染;自费的一百万从哪里来的;说雾霾会激发人民的对立情绪;博眼球;阻击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这是在挑拨群众关系;境外敌对势力;心机婊;看面相是有心机,精于算计的……


柴静好不容易没谈情怀,却被品成了鸡汤


文丨谢阗地 来源丨智齿


【导语】总而言之,柴静花了15分钟谈情怀,花了90分钟谈产业。结果大家还是只想要那15分钟的情怀。谁关心99%的污染是怎么来的呢。


2015年2月28日的新媒体热词TOP1,毫无疑问应该是柴静这个《穹顶之下》的主题演讲视频。但这个视频在朋友圈的传播几乎让我差点放弃观看这个视频。


我的微信好友主要人群是这几类:


互联网及消费电子从业者;

记者;

各种新媒体编辑(含大部分自媒体,这和记者完全是两个人群,相信我);

创投圈人士,PE和天使居多;

广告和营销业者。


这几类人在传播这个视频的时候向我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1、这个视频是柴静为了孩子花一年时间向雾霾挑战(关键词:为了孩子);

2、雾霾真是不得不重视了;

3、柴静再次公知/圣母/矫情了;

4、柴静本人的伦理八卦和黑金八卦;

5、柴静能制造一个社会化传播营销热点好牛逼啊,要借势。


看到这样的评价再打开视频一看是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几乎要让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但是晚上我终于完整了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看到了什么呢?


1、柴静以非常严厉的方式炮轰了两桶油乃至整个中国石化行业;

2、柴静冷静地批判了环保部门权力太小的行政现状;

3、柴静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声讨了以投资拉动经济以及地方产业保护的执政现象。


这三点背后的干货――换个我更喜欢的词,叫做“核心事实增量”――非常详实。但是来自比我更早看完这个视频的人的评论中,这些并没有得到二次传播。


得到二次传播的,是开头的柴静生女的故事,是中间故宫角楼的APEC蓝,是结尾“人人都打12369,世界将拥有更美好的蓝天”。


而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视频中不超过15分钟。


剩下85分钟的辛苦真是白瞎了。


所以我看完之后想向大家重复传播的内容是这些:


1、一辆无排放处理装置的柴油车造成的污染是政府严管的汽油乘用车的500倍,而这些车辆造成的污染,氮氧化物占所有机动车尾气污染的70%,一次性颗粒物(所谓的PM)污染占所有机动车尾气污染的99%。


2、中国的车辆油品有50%未被控制,剩下50%,也比发达国家油品造成的污染多25倍。真正达到国际一级清洁水平的汽油,全国只有3%。许多城市有钱都买不到。


3、煤炭和燃油加起来占PM2.5污染的60%。其中煤炭产业(钢铁+发电)如果加入清洗技术可以减少一半的污染,如果彻底淘汰可以减少七成污染。


4、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是快速消除雾霾问题的关键。比限制家用机动车、处理消费级能源排放(餐馆、建筑工地)更立竿见影。但难以发展的原因是以能源安全为由的行政性垄断。


5、中国的传统能源消耗大户企业已经步入夕阳,基本靠政府补贴生存,四万亿与雾霾的关系大家自己想。


这些造成八成以上大气污染的问题,并不是黎民百姓能够解决的,所以片尾会用几分钟时间告诉大家,怎么从自己做起削减那不到两成的大气污染。


但似乎,这个八成的部分,大家并不那么在意。


并不是没有人看懂了这个演讲。但一部分看懂的人,似乎走向了鸡汤反面的另一个极端:阴谋论。比如柴静是不是为新能源企业站台之类。


从光伏到风电,这些资金密集型产业人的投资者和掮客显然更关心的是能不能挣钱而不是技术改变文明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更喜欢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者)


这样的思维定势自然也可以用来观摩这个演讲。


演讲里有英国的天然气公司如何干掉煤炭公司的往事,也有美国本土汽车市场被日本的节能汽车割去一半份额的案例。这些商业故事背后的钱无疑是令人遐想连篇的。


但为什么我看到更多的是柴静对制度的挑战呢?


如果说柴静在公知的道路上跳跃式的发展,我倒以为,她以自己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做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无论之后她是否要从事环境或者新能源领域的事业。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能源一直是经济体系中最重的领域。作为信息服务者(记者也是一种信息服务者),要切进去极难。显然,一年时间里,柴静做到了。以一个调查记者的身份去考量,这也是中国顶级的调查报道。而执行这个产经报道的是一个民生和政治新闻的记者――专业上了不起的进步。


更加显而易见的是,中国的经济转型进入新的技术革命阶段。新技术和新经济实业正在倒逼传统产业和企业。但不幸的是,偏偏这个节骨眼上媒体作为一门传统生意正在遭遇越来越冷的寒冬。


我们看到了许多鸡汤式的媒体转型故事――最知名的大概是“逻辑思维”――而专业主义这个词一时间和传统媒体四个字一起,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


柴静做了一件基于自身专业,有需求但是没有供给的事情――足够专业的,可以影响到技术和产业决策的信息资讯报道。


无论此事动机是什么,是她的孩子还是她的新事业还是一大笔资助或者什么别的。她做到了,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如果你没有时间做更多事,在雾霾严重的时候,至少你可以做一件事:

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

想要留住APEC蓝,我们要付出多大代价?

中国的雾霾需要治理最关键的是什么?

我们不再等待,一起向雾霾宣战!


综合人民网、澎湃新闻、传媒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柴静雾霾调查》视频。

本文转载自网络,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第一次
我们向世界承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