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柴静
柴静,着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柴静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她,同时柴静也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然而在照顾她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柴静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柴静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所以就有了这个调查,并形成了今天这个作品。
《穹顶之下》片103分钟,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在此前的交流现场,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难度不小的调查,柴静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还亲自上手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更为关键的是这次调查花的都是她自己的钱。告别央视后,选择这一题材让众人惊诧,谈及初衷,柴静说:“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
关于雾霾,关于污染,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有很多话要说。然而很多时候却难以找寻到相关的资料,缺少权威而客观的解释。而柴静所做的事情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科普需求。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每一个经历过雾霾的人都有类似的追问。柴静的调查自然值得称赞。可换而言之,柴静们所做的事情本该由相关部门和相关人来做,可令人遗憾的是,却没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客观而言,让柴静自费调查雾霾其实是在替某些人打工而已。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和环境污染问题关注者,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柴静的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让柴静的自费调查并不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因为柴静自费实际上是在主动为公共财政埋单。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多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践行事务,别孤单了柴静这些身体力行的朋友!
柴静:“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是我的几位朋友,老范、番茄、蚂蚁、三三、席大、晨超、五号、子雄、家贤、念念、小米,十人左右,甘苦与共。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件事,我非常幸运。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纪录和分析的工作。”
(转自:牛刀试浮云)
艺术新青年微信公众号:yishuxinqingnian
兰花教育微信公众号:lanhuajiaoyu21
自由之丘微信公众号:Freedom_Range
订阅以上平台可复制绿色字母帐号在微信添加朋友里精准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