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这一年
2015-03-01 23:16:56 来源:学术中国

「学术中国」这一年

2015-03-01 学君 学术中国 学术中国
学术中国 \

xueshuzhongguo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学术中国」这一年

来源:学术中国原创 作者:学君 编辑:学妹

从2014年3月1日第一次发布文章算起,「学术中国」整整走过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它可能是陪伴我最多的一个伙伴,陪伴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我的妻子和孩子。要感谢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话语权利,让每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聊聊商业价值。当初,一个已为人父的青椒决然辞职选择读博,决然不会料想到今天这场因缘际会,感谢生命中的各种喜悦:除了读书,我竟然还可以以另外一种身份参与到时代的浪潮中。到今天,关注「学术中国」的读者数量已经达过35万人,虽然这在整体自媒体生态中算不上最好成绩,但也足以让许多人惊奇: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类账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学术中国」这一年,从我到我们,从线上到线下,有一些探索,有一些尝试,也有一些遗憾。趁「学术中国」周岁机会,和各位学友聊聊「学术中国」这点事。



为什么要做「学术中国」?


我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博士,一年级的时候选修了很多传媒相关的专业课,很多专家动辄把互联网挂在嘴边。我接触到的专家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学者,他们大多从学理角度分析互联网的传播结构、社会影响等;另一类则是互联网从业者,他们更多是从实践的角度解读互联网在具体事务中的应用。两种专家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当时触动我的是如果一个兼具学理和实践的学者应该是受欢迎的,这个想法为「学术中国」的产生埋下了伏笔。《罗辑思维》罗胖到中传的讲座则直接促使我的行动。聆听了罗胖对互联网社群概念的解读、对工业时代消逝的判断,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自媒体人的灵性、敏锐和想象力,后来多次聆听罗胖讲座录音,每次都有新感觉。罗胖竟无形中成了我的互联网启蒙老师,让我对互联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跃跃欲试。最后选择学术领域作为尝试并非任何先见之明,全都是为了解决自己「学而不术」的难题,一边实践,一边督促自己做个好学生。就在那已经被拆掉的学校宿舍里,毫无准备地发布了「学术中国」的第一篇文章,至今整一年。


如何做「学术中国」?


熟悉自媒体系统的读者可能会清楚,一个自媒体账号的成长和崛起分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系统的融合,「学术中国」不是谁的功劳,而且恰逢其时。天时:2014年初,时值微信红利期,当时高质量的账号还不多,「学术中国」作为第一个切入学术领域的微信账号占尽先机。地利:庆幸自己来到了北京,这座中国前沿信息的集散地;庆幸自己来到了中传,这座以实践操作为特色的传媒学府。人和:「学术中国」读者的累积是以中国传媒大学为核心向外扩散的,感谢晚饭散步时,一块探讨互联网意义的同学,感谢早期拿起手机来分享信息的伙伴们。有你们的帮助,才有了「学术中国」的今天。


除了按时更新文章,我也进行过很多运营尝试,有的成功,更多是失败。其实失败又何妨,互联网倡导的试错精神不就在于此么。把几件代表性的尝试也罗列至此,借此为记。


2014年5月,我以「学术中国」的名义组织了网络读书会,我们读完了《中国人的精神》、《理想国》、《精神分析引论》三本书,并借助泛在互联网的力量交流了思想,各抒己见,相互为评,互相启迪。后来因为忙别的事,读书会的事情就搁浅了,至今留有遗憾。在此也呼吁有识之士,爱书的读者可以和我申请,重新开放和组织读书会。


2014年7月,「学术中国」招募了第一批会员,感谢第一批力排众议以付费的方式加盟进来的30余位会员读者朋友,愧对你们的信任,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成型的模式可以反哺会员,所以至今我们只小范围招募了这一批会员。但是,一些会员朋友借此机会参与到了「学术中国」的运营中来。感谢莎翁老师带领20人的志愿者团队为大家奉献《学术中国电子月刊》,这本来是为会员设计的一份福利,现在已经成为面向全体读者的拳头产品。感谢慕容鸣剑带领的微信编辑团队,是你们的贡献让学术中国走到了今天,你们的名字永远将被「学术中国」铭记。


2014年10月,「学术中国」开始建设专家顾问团,并开展了线上免费培训。「学术中国」专家顾问团得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社科院等全国几十所高校专家老师的支持,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了大量优质学术着作。在此,我也恳请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老师们和我联系,让您的学术知识惠及更多年轻学子。同时,我们举办了两场网络讲座,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讲座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交流经验,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尝试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改变教育。


2015年我们仍然有许多尝试:学术中国网站马上上线、「学术中国」驻高校分支机构正在筹建、博士智库已经提上日程、学术联盟正在酝酿……


「学术中国」的定位是什么?


每个学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学术的定义,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术中国」对学术的定位除了学人进行日常学术研究之外,我们还涉及到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知识、学术资源的汇集和分享、甚至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信息,但这些都是表面,都不重要,我们其实更关注的是这些学术需求或现象背后的「人」。学术研究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学术研究群体是孤独个人组成的群体,除了少数学术明星外,大部分学术研究者都在默默的耕耘,和书打交道的时间可能要远远多于和人的交流。其实,这不应该成为常态,作为一个最具知识生产力的群体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大明星,应该成为驱动社会前进的最重要推动力,但是现实却是「知识无力」。长久以来,「学术中国」一直关注博士、高校教师等学术研究群体的生存状态,我们希望「学术中国」在这个层面能有所作为。秉承这个思路,羊年春节,「学术中国」策划了《博士回乡》、《晒硕博论文后记》,其实我们要做的是让知识有力,让学术研究者更具魅力。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天的文章也许并不能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一篇文章可能收获同样的掌声和嘘声,但不管怎么,谢谢您的参与,您的掌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您的嘘声也是督促我们警醒声。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份理解,能够看到冰冷文字背后的温暖之心,我们将甚感安慰。


感谢你们!


感谢你们,一路相伴!「学术中国」的成长绝对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我的同学们,赵鑫、孙良、张建松、雷扬、刘春……是在和你们的一次次交流中,对互联网的理解一次次深入。感谢所有参与学术中国工作的读者朋友们,莎翁、慕容鸣剑、若楠、慎独、少辉、水展、月刊团队、读者群管理员……是你们的参与,让「学术中国」更精彩!感谢支持学术中国的专家老师们,清华大学沈阳老师、天津大学马知遥老师、天津社科院周建高老师、云南大学郭建斌老师、浙江理工大学张斌宁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宋晖老师、宋立军老师、郭冬生老师、叶四桥老师……各位老师的支持,增强了「学术中国」发展的信心!还要感谢目前和我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白洪潭、王晓晴、王兰芬、梁丹、赵建通、许可……谢谢你们容忍了我的坏脾气,在微薄薪酬的情况下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最后,感谢所有和「学术中国」有过合作的朋友们,你们所代表的机构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感谢来出书、众书网、人文在线、盒子鱼、人大数媒、新媒体指数、世纪文景等等!2014年我们还比较保守,2015年我们会继续开拓进取,希望更多的机构和「学术中国」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为中国学术贡献微薄之力。


最后,献给「学术中国」的读者朋友们一首诗――《过程》(作者:林白),祝大家不负流年,祝「学术中国」2015年越来越好!


《过程》

(作者:林白)

一月你还没有出现

二月你睡在隔壁

三月下起了大雨

四月里遍地蔷薇

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就这样六月到了

六月里青草盛开处处芬芳

七月,悲喜交加麦浪翻滚连同草地直到天涯
八月就是八月

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云

九月和十月是两只眼睛,装满了大海
你在海上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

透过它的窗口我望见了十二月十二月大雪弥漫


2015年3月1日



【学术中国】征集故事和祝福啦!

2015年3月1日,学术中国 一岁啦!感谢读者一年里的大力支持。请点击“阅读原文”,将您和【学术中国】的故事或对【学术中国】的祝福发送给我们。

学术中国
「民间第一学术共同体」
订阅号:xueshuzhongguo
合作微信:guozede1022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