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穹顶之下,看看教育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
2015-03-01 23:18:27 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热点 | 穹顶之下,看看教育可以为环境做些什么

2015-03-01 张晓露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

diyijiaoyu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

相信大家昨天的微信圈都被柴静出品的《穹顶之下》刷屏了。这部记录片让我们对雾霾了解得更多,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而就在不久前,《上海教育 环球教育时讯》刚刚推出了一期特稿:《环境教育》。小编将从今天开始选取其中的部分精华内容加以推送,一起看看各个国家的环境教育,思考我们的教育能够做些什么。

提起环境教育,大家在思想上都会认为极其重要,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教育因此也越来越必要;但目前环境教育与考试分数无关,亦无益于升学,教育成果还得较长时间才能看到,于是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视。


不过,我们不能光怪学校和家长急功近利,上述问题离不开我国环境教育尚不成气候的大背景。在这些方面,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走到了我们的前头。


今天推送的是第一篇――《英国环境教育的“卢卡斯模式”:“关于环境的教育”“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柴静的视频《穹顶之下》。

-------------?-----------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举世闻名,这既由于英国是世界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英国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

环境教育在英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英国一些教育家和学者就有意识地将环境与教育相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国家新教育运动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促使英国较早地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的烟雾事件是世界上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该事件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得到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在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始涉足环境教育领域。

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受到了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

1972年,时任英国大学国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提出了着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

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通过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in or through the Environment)、“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三个方面。

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

1974年,英国学校委员会采纳了卢卡斯模式作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框架,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始终以这一模式为理论依据和基本指导原则。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发展学生有关环境的知识、理解和技能的合理基础,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习得与理解这些知识培养学生欣赏环境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

“通过环境的教育”将环境本身视为有效的学习资源,允许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发展知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具备调查、交流和协作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情感。

不少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感受和理解环境,例如通过开展栽种植物、照料动物、记录天气、访问公园与农场、参观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等活动,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

“为了环境的教育”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引导自身做出保护环境的行为,并注重学生开阔胸怀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世界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的。

生态环境由很多个环境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之间亦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等,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 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是共同存在、相互促进的。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代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而生物多样性代表世界大自然的繁荣。人类只有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决定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在精神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物质方面,人类要有节制地利用当下所有的物质资源,以便给人类或者其他生命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一条后路。

4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

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了解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并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每个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环境的现状,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英国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


国际上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渗透课程模式、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独立设课模式。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采用的是渗透课程模式和跨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

渗透课程又称为多学科课程,指的是将适当的环境主题或环境教育成分(包括概念、态度、技能)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来地实施环境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

英国的学者一致认为,这种渗透模式,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既不影响现行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促进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种较好的课程模式。

因此,英国的中学阶段主要采取这种渗透模式来进行环境教育

跨学科专题的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有组织的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独立的环境主题的教学。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明确将环境教育作为了跨学科主题之一。

英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专题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岩石和矿物、水、资源和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废弃物。这些内容大多通过科学、技术、地理、历史等不同科目来完成。

英国学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施环境教育。

幼儿教育阶段,主要鼓励儿童探索他们身边的环境,发展他们对于所见到、摸到、听到、尝到和闻到的一切事物的观念,这是环境教育的第一步,是意识、技能、理解力和关注的增长的基础。

同样,在小学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也很少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教学,大多是通过一些知识领域的教学来发展相应的环境技能与概念。

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发展学生关于环境教育的感性认识,以此为基础发展相关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态度,如交往技能、个人学习技能、科学探索技能、社会发展技能。

不少学校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感受和体会,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古遗址、栽种植物、记录天气等。

中等教育阶段,一般通过与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环境教育,科学、地理、历史和艺术等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环境教育的专题。

尽管英国学校的环境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存在差别,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 以“实地探究”为特色的教学策略

英国一贯重视“在环境中的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掀起了环境教育的户外教学活动的热潮,提倡在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户外实地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亲历自然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地探究法已作为学校环境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策略,也是“通过环境的教育”原则的具体体现,并被一些英国专家学者称作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实地探究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围绕国家课程中的环境主题来进行,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并结合作业、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理解、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决不是为了实地考察而考察,也不是简单停留于现场的观察和讲解。

2.以学科渗透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策略


英国是典型的采用学科渗透模式实施环境教育的国家之一。

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自然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

以地理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小组讨论或是提问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必要性、环境质量问题及其脆弱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可能性;世界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懂得环境问题乃是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温度升高、酸雨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之间的有效合作。

英国环境教育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环境教育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纵深发展。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英国制定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6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将环境教育带入21世纪》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应当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及训练,向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传授可持续发展和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概念”。

1998年,英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组建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编制了《环境教育指南》,并在正规教育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同年,工作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七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即相互依赖、公民和管理、下一代的需要和权利、差异性、生活质量、可持续的变化、不确定与防范。

2000年,工作组在年度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义为:“是一个学习过程,旨在维持、改善并提高当代和后代人类生活的质量。”同年,英国教育部门更新了国家课程标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确定为一门跨学科主题课程,并要求在地理、科学、公民教育、科学技术四门课程中必须涉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2003年,英国政府开发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评估指标。

200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作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不只是在课程中涉及。

可以看出,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地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境教育和70年代出现的发展教育中,并与公民教育、全球教育和未来教育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环境教育的扩展与深化。

在教育的内容上,可持续发展教育开始将平等的概念和意识纳入环境教育工作中;在所涉及的领域上,开始从自然环境领域拓展到社会、政治、经济与伦理领域;在空间尺度上,开始从侧重本地区的关注拓展为对于全球的关注;在时间尺度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但关心当代的问题,也关注未来的问题。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月刊,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版权合作请联系:

diyijiaoyushedu@126.com


* 小编个人微信号:1662428293,对“上海教育-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上海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