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王健林、任正非、李嘉诚等纷纷感叹做企业真难,一席话道尽企业家的各种忧虑与心酸
2015-03-01 23:18:44 来源:成功企业家

柳传志、王健林、任正非、李嘉诚等纷纷感叹做企业真难,一席话道尽企业家的各种忧虑与心酸

2015-03-01 成功企业家 成功企业家
成功企业家 \

a1430562853

一个打造成功企业家的在家创业平台。一个让平凡普通人走向成功卓越的网络系统。一个让你实现梦想健康丰盛人生的事业良机!如果你愿意为之付出,欢迎你加入,愿与你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绘就多彩未来!!!创业qq:1120104140

企业好了,经济坏了。风来了,心乱了。冬天来了,阵脚乱了。危机来了,队伍乱了。资本有了,方向乱了。关系妥了,脚步乱了。道德有了,战略乱了。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当企业家有多难?不做企业不知道,不当企业家不知道。

听起来是传奇,走近了全是感叹。2014年中国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谁都知道。企业的日子究竟有多难,习老板未必知道,李总经理也未必感同身受,只有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企业主们心里最清楚。连柳传志、王健林、任正非、李嘉诚他们都纷纷感叹做企业真难,别说其它那些当老板的了。

又是一年年底,《对话老板》(公众号dhlb555,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即可便捷关注)暂时抛开各种所谓的金融观点与数据,暂且聊一聊企业家的话题。

有两位非常牛逼的企业家说过几乎相同的话,大意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经济环境不好时、公司技术落后时、公司人才匮乏时……企业该怎么生活下去”,这是企业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说这话的两位企业家,一位是华为的任正非,另一位是李嘉诚。


《中国金融观察》大胆推测,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一多半每天深夜都在想的问题是,我该如何让企业活下去。对,其它的全是扯淡,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2014年的柳传志,吞吞吐吐地说过一句话,“我回想这三十年来,我们有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柳传志说这话的时候,联想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言外之意很明显,企业每过个阶段,就要和死亡做斗争。

上个月,一篇名为《联想破产了》的文章出现在朋友圈,内容耸人听闻,不仅长篇大论分析显赫一时的巨人联想何以一夜间轰然倒塌,还有声有色地描述“柳传志哭了”。

几天后,柳传志亲自现身,开通联想控股微空间,情真意切地给粉丝写了一封信。“不光要把东西做结实,还得让更多人知道,这里面学问挺大。传言说明什么?说明联想做的事没能让更多人知道”。

前几天,柳传志跟几位朋友聊天,密谈五个小时,核心就一个,“大企业一定要死吗”?

朋友们,江湖险恶。咱别忘了,一片树叶掉下来就能砸破头,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人。《中国金融观察》的团队中,做过危机公关的同事更是清楚,在今天这个时代,无风也能起浪,谁要成心整你,在百度输入框大量输入恶心你的词,一个百度下拉词和相关搜索推荐就能成为燃烧的导火索。

在一次被问到“你最担忧什么”这个问题时,王健林一改平素硬朗强势的作风。这位深谙“富贵险中求”的企业家低着头思忖了会儿,轻叹了口气,破天荒地以“哎呀”这个语气词开场作答,“最希望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环境要安全”。

再被追问,王健林说,“马云讲过,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一份文件”。问王健林,你最害怕什么样的文件?他竟然又用了“哎呀”这个词,“作为民营企业,可能我和马云的担心的都是一样。我希望文件越少越好,或者说文件要多,多的都是更进一步开放的文件,不希望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就怕这个。”

――这或许是民营企业共同的担忧,王健林也不例外。

企业家们难在哪?过去什么“外表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一类的段子就不说了,《中国金融观察》将企业家之难总结为几句话:道路难走、好景难续、困局难破。

具体说来,有这么几种情况:

宏观经济

冬天来了,阵脚乱了

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与微妙,正在刺激每一位企业家的神经。

2014年,中国企业家对经营环境的忧虑达到了顶点,与20年前不同,这次的忧虑,是社会风气造成的,“有相当部分是因为‘仇富’情绪引起的。而这个‘富’实际是性质不同的。一种是勤劳、智慧致富,而另一种则是贪腐、官商勾结致富。有的人把这两类混为一谈,这使得正当经营的企业家感到忧虑”,柳传志认为。


当然,经济的持续下行,还让不少富人重新担心“返贫”的问题。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习大大在下一盘什么样的棋,也没有人能理解习大大在政治、经济、民生方面,是如何权衡贫富差距的问题的。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的企业家们“压力不仅仅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形势,更为社会空气的‘干燥’感到焦虑不安,企业家都担心,如果这种社会空气延续下去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更大的问题”。说这话的,还是柳传志,一位深谙中国国情,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出来的企业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时代隐去的企业家走向前台,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是,因为市场环境不成熟以及历史留下的旧账,造成了一种尴尬的企业生存状态。在商场指点江山的他们,面对种种现实困境,不同程度都存在对中国现阶段各方面经营环境的担忧。这种担忧以及环境桎梏,让他们畏首畏尾,在企业发展中,进退失据。

从2013年开始,企业倒闭潮大幅显现,一直持续至2014年年底,跑路、资金链断裂频频刷新人们对企业的认识。比较悲观的预测是,未来两三年形势都难以好转。也因此,企业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生存,而不是发展,不要想着形势好了如何的发展,而应该是想着怎么捱过这两三年、活下去。

马云有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是许多企业死在了明天晚上”。如何挺过明天晚上,是当天残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老板们思考的问题。

一跃冲上中国新首富的马云,2014年年底面临的难题也不是没有。伴随阿里巴巴即将海外淘宝的捞金步伐,马云将很有可能卷入另一场很难言说的漩涡,马云自己也声称,“阿里巴巴将迈入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

李嘉诚甚至说,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在这些危机来临之前就想到了应对之策,所以他的企业受这些危机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以至于熬到春天的来临。

中小企业主并没有李嘉诚的远见卓识,对宏观经济走势更是一无所知,他们如传统的农民一样,看天吃饭,宏观经济对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抗拒力。

面对不可抗拒力,他们要么选择关闭,要么被动坚守。

冬天,可能刚开始。因为我们面对的经济衰退,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这是最致命的。

危机困局

危机来了,队伍乱了

“员工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很官僚,搞得民企不像民企,国企不是国企。”这是某位企业家的一句话。内耗严重、相互抱怨、情绪负面……当企业基本面向好时,团队建设可能一切顺风顺水,但一旦企业遭遇外部压力或者瓶颈,各种各样的内部管理问题便纷至沓来。

而一个企业的毁灭,外部市场环境只是诱因,真正的核心是内部的问题导致。天气寒冷冻死的都是老弱病残,因为他们的体质抵御不了寒冷,而所有癌症的产生都是源自于自身细胞的病变。不面对企业自身的问题,成就伟大企业的愿景可能真的就从梦想变成了空想。


当危机来临之时,内部管理如果再出问题,必定乱上加乱,仅仅依靠“企业高管”、“公司中坚”的道德自觉,几乎无济于事。而危机公关意识、危机管理、应对策略等的课程,很多企业家根本没补。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是危机管理的真谛。最要命的是,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们,预感到了危机,却依然心存幻想,坐等局势转变,或者是自欺欺人,只能以可笑和荒唐来形容了。

政策困局

风来了,心乱了

政策的风向哪里吹?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这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应对,甚至感到不安。很多企业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还是政策方面的问题。

为了避免政策风险,中国企业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文件。而这,竟然成为企业的一种“本领”,但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这是民营企业的不得不学会的生存哲学。

然而,企业每一个行为都要成本,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企业刚刚吃透一个文件,大张旗鼓按照文件精神做事情时,另一个文件又来了。从一个风险中走出来,很可能就是在走向另一个风险。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一些企业家畏首畏尾。

上市困局

资本有了,方向乱了

毫无疑问,中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英美国家,公司融资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银行是次要的融资渠道;但在中国,金融系统由银行主导,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常常受到歧视。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想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只好想办法上市,或者入股金融机构来解决融资问题。而这只是企业上市的目的之一。除了资金困局以外,民营企业也一直希望通过上市摆脱身份困境。

一为真金白银,二为话语资本。上市道路上,中国民营企业可谓络绎不绝。但是,在追求两种资本的同时,往往企业又被资本绑架,企业既定发展战略被打乱。

正是因为企业融资难,从而导致集资乱象丛生,再次摧垮一个又一个的企业。正是因为企业融资难,为了生存,一些企业明知企业的一些融资行为是在“饮鸩止渴”、“剜肉治疮”,却没有一点更有效的办法。毕竟,只要不马上死,就有机会。

从资本的角度讲,谁谋杀了企业?谁正在谋杀企业?是谁不诚信,是谁釜底抽薪,又是谁强行干预?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2014年12月下旬,轰轰烈烈的河南新乡腾飞集团事件,到底是谁将腾飞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导致腾飞公司大量的欠款无法收回。查阅一些已经被部分媒体披露的文件,明眼人一定心里有数。需要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有些套在头上的无形资本绳索,企业家自己是解不开的。有些时候,不被套,甚至也是不可能的。

政商困局

关系妥了,心态乱了

自古以来,中国商人对“政治”及其代表的权力都表现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他们通过与权力的默契和交换来获得财富,但他们难以获得与自己的财富相匹配的权力,朱元璋可以凭一道圣旨就收走沈万三的聚宝盆,这个充满隐喻的传说始终困扰着中国商人对财富所有权乃至个人命运的判断。但为了保护其获得的财富,古今的企业家们又不得不维持这种关系。

一位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说:“一路走来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跟政府官员思想意识不一样。所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处理好官商关系。其一,首要是不对抗,避免成为牺牲品。其二,是要依靠,但不要依赖。其三,是掌握平衡术,掌握这些宏观的动向,提前行动。绝对不能搞对抗型,适时进行交易,绝不叫板。”


这位同时兼任地方政协委员的房地产老总坦承:“中国的企业家没有地位,所以企业家们为了争取地位,拼命地挤进人大和政协,希望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感到走进一些这样能够听到我们声音的机关,为什么期望进到这些机关,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关系,这种关系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某位纸业集团董事长认为:“最上面的政策,往往是比较宏观、笼统,但下面在执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变通性。这就导致在执行这个环节上,会有很多问题的出现。企业家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管可以给社会创造多少利润,有时候还会被政府里的一个小科长给难住了。所以,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情况,得花费我们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本来是在既定环境中企业的无奈选择,却往往被套上“官商勾结”的帽子,甚至存在法律风险。

有人调侃说“中国企业家不是在监狱,就是在通往监狱的路上”。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中国企业家面临的环境之复杂亦可见一斑。

道德困局

道德有了,战略乱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企业家已经被明星化,但又没有明星们的洒脱和自由。艳照门、强拍门、诈捐门、捉奸门……近年来,各种门“洞开”,个人隐私随时可以被门外的人偷窥,以至于举手投足小心翼翼。

负面事件频发,令市场与伦理形成尖锐的冲突,企业家行走在市场与伦理的断裂带,即便是小心翼翼,也总是担心不经意踩到火山口,身败名裂。而人们对企业家的道德要求,甚至已经影响到企业战略,偏离市场。

企业家们既被伦理“偷窥”,也被道德绑架。

比被“偷窥”更加粗暴的干涉,是企业家们被伦理绑架,从而使企业发展陷入停滞,阻断企业既定的发展道路。

这方面的例子,我们不举也罢。

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既要面对无数的禁忌,却依然需要扛着撑着,负重前行。而中国的进步和前途,需要企业家阶层的进步和成长,更需要企业家阶层的勇气和担当。qq1120104140

问题是,企业家的难处,谁能真正知道呢?最后,我们只能说,中国的企业家们――不哭,挺住!我们也呼吁一些非企业机构,非企业力量,请善待企业家,请更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宽容,鼓舞和帮扶,时间和空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