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苹果有数百名员工投入了“电动车”的制造,消息一出让许多人震惊,不过也有人对于苹果进军电动车市场的消息持保留态度,知名财经媒体 Business Insider 的CEO Henry Blodget 即对许多人支持苹果进军汽车市场的态度感到忧心。
Henry Blodget 认为在一个不断繁荣的产业中,总是会有萧条的时候,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常态。硅谷成为全世界科技发展的重镇,硅谷造就了无数的成功人士,也为许多创业家带来了无边希望,不过创业的风险也是硅谷投资人所在意的重点,相较于十几年前疯狂砸钱的泡沫时代,现在的投资者已经比以往更懂得做风险评估。
不过,当这个对象是“苹果”的时候,许多人似乎就变得有些盲目,而单纯地认为这间公司将会再创奇迹,电动车市场对这间公司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很快就能像当初推出 iPhone 般攻城掠地,让全球继续拜倒于“苹果奇迹”中,而失去了审慎冷静思考的能力。
汽车产业的获利模式
苹果投入汽车产业让人跌破眼镜,许多投资人甚至是他认识的硅谷大老,对苹果即将跨入汽车产业也难掩兴奋之情,但 Henry Blodget 则对苹果跨入电动车领域这件事情感到不以为然,他认为苹果即使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但依照苹果最成功的商业模式 iPhone 来看,苹果如果要投入市场,那个利润率与投入的心力是否能成正比还有待商榷。
保时捷在汽车产业中保时捷的净利润率较高,但也只有 15 % 左右,不过在汽车产业中已经算比较健康的,在该公司的正式报告中,2013 年保时捷共销售了 16.5 万台跑车,总共带来了 140 亿美金的营收,以及 20 亿美金的净利。
电动车背后的隐忧
但苹果绝对不会是瞄准保时捷这类的高级超跑市场,而是瞄准大众市场,目前来说电动车的销量虽然节节升高,但在全球每年 8,800 万辆的汽车销售量来说(2015 年预计将突破 9,000 万辆),2014 年全球电动车的总销量只有 30 万辆,占全球汽车销售占比 0.34% ,即使电动车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事实上还有一个氢燃料车的竞争对手),但在 2020 年──许多人预计苹果将推出电动车的时候,电动车的占比是否能达到一定水准还未可知。
毕竟电动车无论多好开、多么注重使用者体验,电动车仍然有着两大限制:电量与充电站。电量可以藉由改善锂电池技术解决,这部分有消息指出苹果挖角了许多车用锂电池工程师,但充电站的确是一大麻烦,尤其如果苹果又想像 ThunderBolt 、Lightning 那样搞个独家规格,那所谓 Apple Car 充电站的建置之路只会更为辛苦,这可不是卖几个转接头就能解决的事情。
别拿 iPhone 来举例
有些人认为苹果以 iPhone 打开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他们也将以一个全面性的惊艳模式打入并改造汽车产业。的确,iPhone 的确可说是全球智能手机的先驱,这个产品改变了传统的手机思维,,并让手机上网这件事情受到全球瞩目,并与后起的竞争者 Android 联手,颠覆了全球的手机市场。
但如果仔细思考 iPhone 的诞生,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极为明显的趋势,事实上苹果在 iPhone 推出之前,就已经在电脑产业耕耘了 30 年,这之间个人电脑走向了越来越移动化的趋势,包括演变成PC、之后的 PDA 等,这样的转变基本上是可以预期的,就像是把个人电脑带到手机上,这几乎可说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只是苹果将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
况且苹果在打入一个市场时,并非完全倚靠产品的成功,同时也有聪明的销售策略,例如运营商所提供的绑约价格,让手机可以变得非常便宜,从 600 美元降到 200 美元甚至免费。但在汽车产业这种行销模式非常困难,毕竟一台汽车平均都要从 2 万美元起跳,而以苹果的商业模式而言,一台挂着苹果商标的电动车要价 6 万美元也不为过,这种价格与手机可是天差地别,而且这背后也牵扯到更多复杂的金融问题,几乎不太可能会依靠其他厂商补贴达成销售的目的。
当然在中国已经有 80% 的空机不依靠运营商销售,不过这除了跟中国的环境有关以外,也是因为 iPhone 已经打响了这个品牌,即使是 600 美元以上的空机对于一般人来说,仍然还在负担之内的范围,但对于汽车这种单价极高的产品来说,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
电动车售价非消费性电子产品可比
汽车的设备可说是一分钱、一分货,光是安全性的成本就无法节省,如果再加上苹果需要在产品中实现高毛利的“传统”,以及所谓智能车载系统的研发,就不太可能看到 3 万美元的平价车款,但汽车价格越高、市场占比就越小可说是铁则。如果苹果推出入门的“16GB 车款”是从 6 万美元开始,那基本上就注定很难卖赢年销量超过 900 万辆的丰田汽车。
严格说来,苹果如果全心投入智能车用系统的开发,他可以更快进入并蚕食汽车领域市场;如果苹果想要投入电动车产业,这部分将会是真正的跨领域挑战,汽车(电动车)产业从研发、零件、组装、仓储、物流都与一般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大相迳庭。
苹果如果要投入电动汽车领域必然得耗费大量心力与成本,成功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失败的话,那赔进去的成本与时间可不是 Apple TV 能比拟的,况且跨产业的专利问题也应该是苹果要考量的重点,当然,苹果不太可能选择使用 Tesla 的公开专利,这不太像苹果的风格。(完)
======
除了微信公众平台、我们也在福布斯中文网、新浪专栏、虎嗅、艾瑞、财新,界面JMedia,新浪/搜狐/网易/凤凰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云阅读等平台广泛传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tech-offcuts,微博:@科技边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