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就在中国春节放假结束后的第一天,中纪委网站刊发《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一文,将庆亲王奕?这只不为人知的大老虎暴露于世人眼前。实际上,庆亲王是晚清最有权势的王爷,和晚清局势纠缠在一起,一步一步将清朝推向灭亡,作风问题在他那里,真的不是大问题。
奕?善于揣摩慈禧太后的圣意,这让他屹立官场而不倒
爱新觉罗?奕?(1838.11.16~1917.1.28),字辅廷,号淡如斋,满洲镶蓝旗人,乾隆第十七子永?之孙,为清末三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他自光绪十年(1884年)起管理总理衙门事,光绪二十七年总理衙门改外务部,他仍总理外务部事宜。1903年荣禄死后,奕?入值军机处,并占首席之位直至军机处废。清政府预备立宪改设内阁,他又为第一任总理。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奕?避居天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奕?在晚清掌外事长达27年,秉内政8年,是最受慈禧太后宠信之人,也是对晚清局势有莫大影响之人。然而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常被讥为能力不高,学问不行。近年来的主流观点认为其贪鄙、无能、无识、唯袁世凯是听,只知结党营私。坊间传言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捉刀,因此受慈禧重用,恩眷不衰。奕?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坛的惊涛骇浪中始终如鱼得水,绝非仅此一点所能概括。慈禧亲弟桂祥,虽然一门二后,煊赫无比,但也只是尊贵,也未曾掌握权力。足见奕?能够军机领班、总理内阁,虽然能力稀松,其政治手腕,还是有其过人之处,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奕?行事稳重,滴水不漏,“荣辱忽焉,皆在圣意”。所谓“皆在圣意”,说白了,是奕?善于揣摩“圣意”,这“圣意”自然是慈禧太后的。如果早个几十年,如此行事并无大碍,然而此时是晚清,是清末十年不仅是帝国列强加速瓜分世界的时代,而且也是中国剧烈变革的时期,是近代中国由专制转为民主政体的过渡阶段。如此行事,对于晚清局势没有任何益处。
就拿庚子事变来说,八国联军正在由天津向北京进逼,后来的几天,更是炮声隆隆,兵临城下。当时,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者,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灭顶之灾。是逃跑,还是坚守?是投降,还是坚持反抗?慈禧一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九日,慈禧每天召见军机大臣讨论局势,而这19天中,奕?被召见16次。在这经常的“独对”中,奕?做了什么呢?
在京畿重地受到威胁时,远在上海的一个小官盛宣怀曾密电袁世凯称:
济南慰帅:
揣摩诏旨两岐,大家觑破。疆臣把握全局,转圜均在此。但必须请得一密旨,方有率从。督抚未便出名,某是闲曹,谨用虎城密电,请庆邸独对。此电颇有关系,乞照录三份,飞速递京,分送庆王爷,荣中堂、王中堂拆。
盛宣怀随电还有一附件,表明慈禧一方面声称“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迫不得已与洋人宣战之“苦衷”,另一方面却指出,“天津一带,义勇?聚甚多”,要直隶总督迅速派员招集,编成队伍,以资捍卫。面对自相矛盾、无所适从之诏书,盛氏请求奕?“独对切陈,请两宫速发密诏”。这里的密诏,即是要朝廷私下允诺,东南督抚推行与洋人妥协政策,即实行东南互保,如此则可以挽救朝廷。
然而可以奏请慈禧的奕?,虽有许多“独对”的机会,但他始终也没有请来密诏。奕?不赞成盛宣怀的东南互保主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时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奕?从来不敢对慈禧的意见说不,他分明知道义和团是不敌洋兵的,可是七月城破之前,他从不说义和团的坏话。奕?所做之事不过是敷衍列强驻京公使,让他们出京暂避,并没有提出解决中外矛盾切实可行的办法。当然,这中做法救不了大清却可以救他,凭借此法,奕?一直处于权力中心而不倒。
庚子事件后,慈禧太后深受打击主动进行变法,这或许是满清最后的一线希望。然而权力中枢里的奕?虽热心新政,但无大开大合的变革之志,如在官制改革之时,就因为袁世凯反对削减地方督抚权力,便立刻妥协,宣布只进行中央官制改革,并且还规定“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官制改革于是形同虚设。
然而将晚清覆灭的责任都扣在奕?头上却也似乎冤枉了他。
1908年8月27日,由于各地要求立宪的请愿诉求越来激烈,慈禧太后同意制定立宪期限表,三个月之后,慈禧太后去世。摄政王载沣父凭子贵,他一上台就学习德皇威廉二世的皇族军事集权,收回军权以求强国。然而载沣除了不断的收拢军权外,在政治上缺乏远见,而且固步自封。在其摄政的三年时间内,改革空间反而随着各方政治势力的夹逼而日渐狭窄。
在这种环境中,1911年,备受期待诞生的责任内阁基本维持了旧体制人选,被讥为“皇族内阁”。就阁员个人素质而言,这些皇族成员多为骄奢淫逸不知世务者。时人论道:“察其器识,无一足当军国之重者”。内阁总理大臣奕助“贪污不堪,与其子载振日以招权纳贿为事,时人比之为严嵩父子”。他“无钱不要,为人所共知”。载洵、载涛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兄弟,“均不过二十多岁,政治学识,两不称职”。但载沣却“以载洵管海军,载涛总参(军咨府)及禁卫军”,让他们掌握军事大权,这种做法“不仅为当时汉宫所反对,即属满人,亦多侧目”。但“载沣对此,均不理会”。载泽“从未经管过财政,今忽作了度支部尚书”。肃亲王善耆想取载沣代之。总之,这些人是各有各的算盘。
在这班各有目的的皇族内阁共同出力下,清朝于几个月后被辛亥革命击倒也就不奇怪了。而这其中只有奕?最得那些满清遗老仇恨,或许是因为他顺应大势力劝清帝逊位,也或许是因为那些遗老们总要找个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