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四平之战是林彪“走麦城”的一役。战后,林彪曾给担主力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员李天佑写过一封信。信篇幅很短,但字字珠玑,颇见功力。今天我们转载蒲德生友在新浪博客刊发的一篇文章(转载时有删节),来看看这封信……
林
李天佑上将
1938年冬摄于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前排中为林彪、后排左一为李天佑。
步兵六八六团第六期军士连毕业证章。系林彪任师长的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所颁。当时的团长即是李天佑。
原载 新浪博客 老蒲书屋
作者 蒲德生
原文题目 《林彪给李天佑的一封信》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d7461f0102dsku.html
1947年6月,林彪麾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三战四平,再次失利。当时国民党军队守城主力是名将陈明仁的71军,我军攻城主力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头号主力1纵(即后来更为威名赫赫的38军),纵队司令员是当年平型关战斗担任主攻团的115师686团团长李天佑。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一场恶战打了半个月,四平还是拿不下来,只得撤出战斗。正在李天佑沮丧不已、痛悔交加之时,收到了林彪的一封亲笔信。
天佑同志:
总部2日关于夏季攻势经验教训总结电,盼切勿草率看过,而应深切具体地研究,使今后思想有个标准: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这个原则我同你谈过),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加以很好的认识。
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够实际。夏季攻势中,特别是四平战斗直至现在,从你们的电报和你们的实际行动的结果上看,表现缺乏思想,缺乏见识。为了今后战胜敌人,盼多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
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
林彪
7月13日
一切优秀的文章作者都是首先写给自己的,书信也不例外。从上面这封信中,我们能感悟到林彪成为一代名帅的真谛。
首先是他的驭将之术。李天佑是林彪的老部下,以其勇猛善战深得林彪的喜爱。1纵的司令员最初是万毅,但很快就改任政委,给李天佑把位置腾了出来,历史证明这一任命是非常正确的。林彪知人善任,对部将的特点了如指掌,好钢能用在刀刃上。好钢是需要不断锻造的,于是有了林彪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林彪亲笔写给部将的信肯定不止这一封,如果把它们都收集起来认真加以整理和研究,将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林彪擅长做部将的思想工作。在这封篇幅短小的亲笔信中,既有对李天佑“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的褒奖,更有对这位爱将“思想不够实际”“缺乏思想,缺乏见识”的批评。分寸感得当,拿捏得恰到好处。褒奖是为了让李天佑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批评是为了让他正视自己的不足,从思想根源上找问题,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情深深,意切切,不能不使李天佑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受到震撼。
林彪是学习的模范,善于从自己丰富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总结经验。他在信中归纳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决定于条件的原则,革命的效果主义的原则,实践是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原则”,不仅能够指导战争,在其它方面也“放之四海而皆准”。他提出“凡能胜利的仗,则须很艺术地组织,坚决地打;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如不能胜的仗也打,或能胜的仗如不很好讲究战术,则必然把部队越搞越垮,对革命是损失。”则是他“研究经验和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心得体会。同时他还很谦虚地表示,“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我正在努力加深认识的东西。”把自己和李天佑一样,摆在了学生的位置上。这样一个好学之人,这样一位善于总结的军事统帅,怎么会不百战九十九胜呢?
在解放军的将帅中,林彪以精于算计、奇出巧打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风格而闻名于世。他不仅重视战略研究,而且对具体的战术也多有总结,如着名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等战术动作和规则,通俗易懂,简便易学,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在实战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成为解放军后来的战术教程。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