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时间雕刻的电影
文/酶蛋白
奥斯卡落下帷幕,《鸟人》大获全胜,但《少年时代》同样也是部杰出的电影。
1
本片最大的卖点,可以说就是那异乎寻常长的拍摄周期,导演写完了故事大纲之后,选择了电影里的小男孩做故事的主演,然后从2001年开始,每年暑假从投资公司拿一小笔钱,把几位主演凑齐,聊剧本,聊生活,花几天时间拍摄。
一般而言,好莱坞总是追求更短的制作周期,大制作的拍摄费用动辄50万美元一天,导演们不得不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杀青,然后进入后期。今年将要上映的《魔兽世界》只花了21天就完成了拍摄工作。
林克莱特的这部电影却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为了呈现剧本里小男孩的成长,他用12年来等着主演和故事里的梅森一起长大,由于不想打扰主演的生活,导演都是利用暑假凑齐人马来制作影片。
这种拍摄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和其他影片不同。一部90分钟的影片,好莱坞通常会花10分钟来讲述之前几千年的故事背景,然后花60分钟来讲述一周的故事,再用20分钟来讲述最后1分钟发生了什么。你可以指责这看上去很千篇一律,但制造戏剧冲突非得如此不可,对一部投资过亿的A级制作来说,第十五分钟你还没能调动起观众所有的兴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林克莱特却可以任性地将少年的成长轨迹均匀的呈现。这和制作费用的低廉息息相关,整部电影只花费了250万美元,每年只需要从公司拿出20万就能完成拍摄,而这点钱对于制片公司来说“就像是给他一点零花钱。”
2
正是时间上的“反常”造就了《少年时代》,这种节奏上的转换对绝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岁月在主演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使得电影有了异乎寻常的真实感,影片的跨度与现实的跨度完全对等,这一般是纪录片会使用的手法,林克莱特却将它用到故事片中。他还巧妙地在电影各处嵌入时间的标记:梅森玩的游戏机从playstation一路进化到xbox360,用的手机也从摩托罗拉翻盖机变成了iphone,这些事物提醒着我们时光的流逝。有时候人们总爱找一个时间节点去确认自己的长大:第一次接吻/嘿咻/喝酒/抽烟,亦或是第一次经历死亡,这些其实都是从电影里学来的东西,成长从来都是不露声色的,就好像你忽然想起从前多少次躲在被窝里连夜偷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而现在却只有耐心刷一刷微博。
导演拒绝用充满戏剧性的事件来标记梅森的成长。电影中梅森的姐姐是由林克莱特的女儿扮演的,当进入青春期后,叛逆的她不愿意再继续出演这部电影,于是要求爸爸把自己写死,但林克莱特不能同意平铺直叙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波折。梅森就是这样不疾不徐地一路长成了那个有点忧郁的少年――世上从没有一夜长大这类事儿。
电影里有一场看棒球比赛的桥段,拍摄时剧组确实在球场,录下了当时的比赛场景。这种亦真亦假的转换几乎让观众相信小演员就是梅森,梅森的人生就是小演员真实的人生,巧妙的杂糅赋予电影别样的韵味。电影里梅森的妈妈经历了三次婚姻,而现实里的小演员也经历了父母的离婚,假作真时真亦假,梅森的少年时代,或许真的就是无数德州年轻人的成长轨迹。那场戏里,休斯顿太空人队赢得了棒球比赛,而说起休斯顿,姚明退役以后,我真的好久没看火箭队打球了。
3
然而如果把这12年的厚积薄发抽离,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显得有点平庸。每个人都太好了,偶尔出现的坏人总是很容易就能摆脱,这让梅森的遭遇显得不真实。不负责任的亲生父亲每次来和梅森姐弟俩碰面都那么率真、那么可亲;每一个梅森遇到的陌生人都如此友好,以至于显得离真实的生活太有距离。除了有暴力倾向并且酗酒的第二任父亲,梅森遇到的最大麻烦不过是在高中毕业时和别人劈腿的女友。
剧情的温吞也放大了演员的问题,扮演梅森的演员从6岁就被挑选,有没有表演天赋只能听天由命。在导演的调教下,他的演出基本上是合格的,其实某种程度上,他只是在追随剧本呈现自己的自然反应――他就是梅森。这位小演员越长大越忧郁,有着青少年普遍的那种装腔作势的沉默和自以为是的酷劲。但这种忧郁显得不合时宜,对比专业演员塑造的可爱的配角,梅森太阴郁了,以至于让我有点讨厌。
梅森被塑造得太“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导演无法掌控的部分,也是我对《少年时代》持一些保留态度的原因,剥离用12年拍摄的噱头,这部电影实在是普通到索然无味,看不到导演对影片的掌控,很多台词尽管动人却略显刻意,如果电影是找几个不同的小演员很快拍完,它或许永远不会被人提起。为同一个人每年拍下一张照片固然很有诚意,但也谈不上有多么高明的技巧,我的意思是:一位好父亲可以每年给儿子拍一张照片来展现他的成长,而好的摄影师只需一张肖像就能透露出人物的经历。
4
当然,12年的拍摄周期和电影本身就是浑然一体的,电影的力量远在画面之外。看着《死亡诗社》里那个年轻到有点脆弱的伊桑?霍克扮演一个父亲并慢慢变老了12岁,影片和现实之间产生的力场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
接近3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我好像也感觉自己慢慢不那么活力四射了。看着梅森扮成哈利的样子去书店领首发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我想起我带着零食在邻居朋友家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DVD的时候。他比我大上三四岁的样子,自豪地和我说这是他在外地做生意的爸爸带回来的DVD,我们吃着零食,看着哈利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父母、罗恩指挥棋子们拼杀,为“格兰芬多,加十分!”开心不已。
几年以后一个清冷的冬天傍晚,我看见他家门口挤满了痛哭的人。原来他爸爸做生意失败,年关将至,追债人越发催得紧急,不得已走了绝路。没过不久,他们家就被抵押了,搬离了我们家所在的院子。
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电影结尾处,依然沉默寡言的梅森和新认识的女同学在优美的夕阳里聊着天。电影开头那个仔细观察天空的圆脸小男孩如今变成一个瘦削的大学一年级男生。当聊起时间时他们说道:“人们总说,要把握时间,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不是我们把握时间,而是时间把握了我们。”然后梅森笑了。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 桃桃淘电影,微信号:ttfilm
一个影迷做给影迷的电影小杂志,每天与您分享与电影的一切。
送书、送电影票、送各种电影周边,每月都会搞,幸运随时眷顾你。关注桃桃淘电影,福利少不了。
投稿、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ttfilm@163.com
或加我私人微信服务号:taotao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