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国人还在抵制日货,100年后,跑到日本去疯抢
2015-03-02 12:02:49 来源:水煮历史真相

100年前,中国人还在抵制日货,100年后,跑到日本去疯抢

2015-02-28 水煮历史真相 水煮历史真相
水煮历史真相 \

shuizhulish

资深历史学人之平台,做你最贴心的读史小秘书,为你提供最鲜为人知的、最有趣的、最具人文关怀的历史真相故事和读史智慧。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因史明理,以史阐道。


春节期间,有一个话题成了新闻界的宠儿――中国游客疯狂抢购日货。从日本马桶盖断货,到“集装箱”,条条刺激眼球。据粗略统计,春节10天里,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近60亿元人民币。日本媒体称,关于马桶盖的疯抢,源自中国网络名人吴晓波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而此文的确也引起了国内关于中日制造业的热烈讨论。

时光飞逝,如果将目光放回一百年前,1915年的中国人,正在进行的是“抵制日货”运动。身处2015年的水煮君,仍在为历史的飞速转换感到眩晕。有趣的是,“抵制日货”、“疯抢日货”,如今都是饱受争议的热门话题。


1
1915年,中国人为何抵制日货?


这场“抵制日货”运动背景的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资本主义、“二十一条”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会。1915年,中国进口商品净值较1913年,下降了20%,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则是大大增加。正如民国报纸《叻报》报道:


战事发生以来,所有外货输入日渐减少,我国商业亟应趁此时机,振兴国货,各省机造工艺近年以来日见起色,如北京机造公司及津浦、湖北等处各布厂,销路尤旺,多系赚自外洋。


中国的面粉、棉纱等轻工业产品,越来越能满足硝烟弥漫、工业受损的欧洲市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用“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来比喻这一时期,一点都不夸张。


欧美的无暇东顾,也给日本提供了机会。1915年1月18日,为了趁欧美在华势力削弱时独吞中国,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的内容,共5号21条: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侵占山东时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2.将租借旅大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的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土地租借权或所有权,以及居住、经营工商、建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特权;

3.将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4.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给或割让给其他国家;

5.中国中央政府必须聘用日本人担任政治、军事、财政顾问,中国警政由中日合办,军械半数以上应采自日本,或设立中日合办的军械厂,允许日本建造湖北、江西、广东之间重要铁路,以及在福建投资、筑路、开矿的优先权。


袁世凯本人对“二十一条”批以“握我政权、握我警权、握我械权”等批语。但北洋政府自知军事实力无法与日抗衡,只能利用外国报纸使其他各国得知日本试图独占中国的企图,同时为国内各报提供中日交涉的相关信息。这一策略确实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情绪。自日本报纸披露中日交涉内容后,京沪两地的英文《京报》及《北京日报》、《大陆报》等外报以“社论”、“译电”等形式转载或评论,国人因此意识到日本要求“不仅损害我国统治之权,而且侵夺我工商之业”,舆论顿时一片沸腾,激起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1915年抵制日货运动由此而发。


2
“抵制日货”运动

 



这场运动从1915年2月开始,到同年7月基本结束。


报纸推动


在这次运动中,全国各地报纸无论平时持何种立场,表现的均极为一致。广东报社不断收到民众的爱国信函,报纸上连篇累牍的请愿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捐款储金。在报纸的持续推动下,中国人民的对于日本的愤怒情绪逐步转变为行动,抵制日货从当初的零星行动渐渐遍布全国,形成全国之势。


留日学生强烈回应


中国的留日学生身在日本,反应十分强烈。1915年2月20日,留日学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做出了五个决定:


1.电政府力拒日人要求,并请宣布该条件内容;2.发布印刷物,敬告全国父老;3.自国民立脚点,对于友邦发表国人所持之态度;4.派遣代表回沪,组织暂时机关、联络海内外爱国人士,合筹对外方法;5.筹备全体学生回国之事,以备有事时不致临事张惶。


2月20日后,留日学生相继归国,进行反日活动。其活动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3月,在京留学生代表发布了公开信《留日学生全体泣告全国同胞书》。着名的《告全体同胞书》在社会上激起极大反响,得到很多人支持。上海的留学生代表同各商会联络,请求抵制日货。有几个学生因为秘密散发传单,还被巡警逮捕,保释后又被多次传讯、审判。这一阻挠,反而又刺激了民众排斥日货的情绪。


工商界的“救国储金”与“抵制日货”

 


上海等各大城市严格实施抵制日货



3月18日,上海总商会和工商各界首先作出反映,在张园举行有3万余人参加的国民大会,提出抵制日货的主张。


4月初,上海总商会议董宋汉章、虞洽卿、钱达三、王文典等开始筹议发起“救国储金”活动。8日,“中华救国储金团总事务所”成立,推举虞洽卿、朱葆三、贝润生等37位总商会成员和工商界人士为临时办事员。数日后又推举虞洽卿为正干事,贝润生、马佐臣等为副干事。设总事务所于上海,设分事务所于各省各县及海内外各商埠,预定募款5000万银元,专备国家添设武备之用。

  

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于9日之前作出满意答复。这无疑给已经兴起的商会和工商界的救亡活动火上加油。12日,北京总商会向全国各商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各商会发动工商界参加这一救国运动。


抵制日货与提倡国货。3月中下旬,上海商界首先集会讨论抵制日货之事。继而各地纷起响应,不及旬日之内,广东、无锡、松江、福州、安徽、烟台、营口、济南、长春、厦门、汉口、芜湖、大通等地的商会及其他工商团体,先后掀起抵制日货运动。4月以后,又有长沙、湖州、哈尔滨、昆明、沙市、天津、奉天、重庆等地的商会相继而起。一个波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高潮很快形成。

  

提倡国货运动与抵制日货运动相辅而行,同时发起。


3月中旬,上海总商会议董虞洽卿发起成立“劝用国货会”,通告各帮董事分别召集各同业,开会劝用国货。于是上海的宁波帮2788家、广肇帮2607家、潮州帮1916家、洞庭山帮907家、苏州帮866家,均签字一律改用土货。山东、福建等帮,亦四出劝导,一致进行。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商会,亦相继而起。到5月7日以后,湖南、河南、汉口、盛泽、温州、武进、天津等地的商会,也相继发起了提倡国货运动。他们或组织国货维持会,或成立劝用国货会,或组建国货负贩团,或设立国货专销机构。与抵制日货一样,提倡国货运动也以一日千里之势,很快普及全国。正是在这次风潮中,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例如肥皂、火柴、毛巾以及雨伞等等。


1915年3月25日,袁世凯迫于日本压力,下令各省严禁抵制日货。6月29日又以“妨碍邦交”为名,再次申令禁止抵制日货,还以“取缔排斥日货不力”罪名撤换了湖南巡按使。由于袁世凯的严令敦促,各地方官署派出军警,逮捕爱国群众,将反日热潮镇压下去。这场运动导致了日本对华贸易的大幅下滑,进而引起了日本政局的动荡,日本议会提出了对大隈内阁的不信任案,炮制“二十一条”的外相加藤也因此下台。


3
国际舆论:“二十一条”是亏本买卖


日本在“大阪每日新闻”中公开承认:“本年(1915)一月迄四月之输出,较前年同期减二千万元”,“此固不外排日货之影响”。


1915年上半年,日本外贸受到中国抵制运动巨大影响,仅对华出口一项的锐减幅度就达到1914年出口总额的6%(同比下降1790万美元),美国《华盛顿邮报》还专门报道日本就此派特别代表团前往北京。但下半年开始,来自欧洲的订单令日本出口额开始飞跃,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战后。


美国参议员沙斯伯雷(Saulsbury)专门出访了中日两国,他表示说,十分惊讶地看到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洛杉矶时报》等则注意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抓住机会进行发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认为,1915年的抵制日货,本身已经给日本造成巨大损失,如没有欧陆战争的及时“相救”,日本的经济将受到重创。美国人认为日本推出的“二十一条”是个亏本买卖,其从中国抵制日货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或许并不亚于从“二十一条”所得到的好处,更为严重的是,从1915年开始,抵制日货便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日本在中国将自己牢牢地定位为头号敌人。


如何历史地看待“抵制日货”和“抢购日货”


如果说感慨这一百年有什么变化,没什么能超过中国的变化了。常听很多中国人说,不喜欢中国的近代史,因为它充满了屈辱和压迫。为什么一百年前,中国社会各界对“抵制日货”有出奇一致的立场?因为那时的中国太落后,战争年代的消费,提供的是赤裸裸的弹药,是侵略中国的军备,国人只能通过这样的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祖国。


然而,我们是否就能拿这场百年前的“抵制日货”运动,批评现在的疯抢是不爱国呢?“抢购日货”的新闻一出,首先有影响力的媒体声音是反思中日制造业的差距。随后针对这种声音,有人指出中国制造业在研发创新和品质改良上并不差,不应妄自菲薄。


但是,他们没来得及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能造出来高质量的产品,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缺乏消化高质量产品的市场。那部分有品质需求的国民当然地把消费目光转向海外品牌,国内生产品质产品的企业置身其中,既无规模成本优势,也无品牌制高点,海外品质商品的风靡一时也不奇怪了。


“日货”作为海外品质商品的一部分,其中又掺杂着太多的历史情结与现实利益。面对今天的情景,也许应该记得中国还是一个半富不富的国家,技术研发之外,国内制造业还需要市场的呵护,而这又需要广大群众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群体的消费余力……说到这里,百年前的“抵制日货”和今天的“抢购日货”背后的共同点,就是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或那种的劣势,只不过百年前是被动阻挡,如今则是主动拥抱。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有一天,我们可以底气十足地购买日货,不用抵制,也无需疯抢,因为那时我们更愿意选择的,是自家的“国货”。


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詹茜卉综合整理

参考资料:新华网、21世纪经济报道、《1915年中国各界抵制日货运动考察》学术论文等

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免责声明

本号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版权属于原作者。



关注“水煮历史真相”微信公众号

为您集纳了最新鲜、最有价值、最细节、

最具人情味的历史趣闻。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水煮历史真相”

获取最有趣的历史真相故事

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