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苗圃墓地耳室彩绘。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揭示东北亚地区古人类迁徙演变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
2014年4月至8月,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发现8处坑状遗迹。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石核、石片、断块等230余件遗物。初步认定该遗址为一处位于河漫滩环境下的旧石器时期遗址,反映了该地区从11万年前到1万年前文化序列的连续演化。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揭示东北亚地区古人类的迁徙演变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直接的资料证据,对于研究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国际学术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乐遗址补充性挖掘:丰富了新乐上层文化时期的遗存内涵
新乐遗址。
2014年7月至10月,新乐遗址考古发掘预留区内发现了新乐下层文化房址3座、灰坑1个和新乐上层文化房址1座、灰坑4个、灰沟1条。首次发现的新乐上层文化房址,丰富了新乐遗址新乐上层文化时期的遗存内涵。
朝阳半拉山积石冢考古发掘:为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提供新资料
半拉山遗址冢石墙。
2014年9月,我省对半拉山积石冢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半拉山积石冢平地起建,由纯净的黄色黏土堆积而成。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3、东西宽约22、面积约726平方米,冢高约1.5米,方向176°。冢的北、东、南三面均见用石块垒砌的冢界墙。冢上局部现存有大量的封石。遗物主要来自地表采集、表土层中,可分为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陶器器形有筒形器、扁钵式筒形器、“塔”形器、罐、陶人头像等。石器有石斧、石锄、饰件和人头像等。玉器出土2件,均残。其中1件为玉璧,1件为玉环。该积石冢的年代应为红山文化晚期。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考古发掘:先秦时期积石冢形制结构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出土文物。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考古发掘出土22件陶件、41件玉器、36件石器。出土陶器以小珠山五期文化为主,年代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积石冢是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盛行的埋葬形式之一,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西部地区均有发现。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出现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利于研究辽东半岛先秦时期积石冢墓葬形制和结构。
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揭示大凌河青铜时代文化面貌
喀左土城子遗址骨器。
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其年代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汉代,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2米以上。在土城子遗址的东北角,是一座战国―汉代的古城址。该遗址的遗迹以灰坑为多,还有房址、祭祀坑、陶窑等。平面圆形、直壁平底的灰坑数量较多。平面圆形、锅底状的灰坑数量较少。此外,房址的数量也比较少。考古专家还在该遗址发现一座升焰式陶窑。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鬲、?、豆、钵、瓮、罐、尊。揭示大凌河上游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
建昌东大杖子北山和杜梨树:金、元代军事作坊遗址
杜梨树遗址粮仓遗迹。
2014年,我省对建昌北山遗址和杜梨树遗址进行了主动发掘。经过初步研究,可以确定,杜梨树遗址为废弃时间不早于新莽时期的建筑址。北山遗址发现房址8座,室外灶21座、灰坑28个、灰沟6条。经过对遗迹及遗物进行的初步研究可以得知,北山遗址的早期遗迹为金代居住址遗迹;晚期遗迹为金末或元代的军事作坊。
辽阳苗圃墓地考古发掘:发现珍贵壁画及石刻文字
辽阳苗圃墓葬空拍。
2014年5月至9月,我省对辽阳苗圃院内西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92座,包括壁画墓4座、纪年墓1座,其中,土坑墓48座、石室墓43座、砖石混筑墓1座。这些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墓内皆有壁画,内容多为车马出行、宴饮观舞、杂技百戏等。墓群中的几座壁画墓,均属于西晋时期。对公孙氏割据政权覆灭后的辽东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辽阳?官屯窑址考古发掘:丰富了中国辽金陶瓷史的资料
?官屯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窑址。
辽阳?官屯窑址共发掘瓷窑址1座、灰坑70余个、房址2座、作坊址3座。发现窑具、日常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玩具、建筑构件等3000余件文物标本及大量的瓷片。目前的发现仅是?官屯“十里窑场”的一角。但是,从这一点却可以窥见当年窑火不熄的盛况。而发掘所见的大量遗迹、遗物则丰富了中国陶瓷史辽金阶段的内涵。
丹东江沿台堡城址考古发掘:明代辽东堡城特色
江沿台堡城门遗址。
2014年3月至9月,为配合三湾水库的修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丹东江沿台堡城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8000平方米。发掘的遗迹包括南城门及其瓮城、角台4座、马面2座、马道3条、衙署遗址、关帝庙遗址、房址28个、灰坑8个、窖穴1个、水井1眼,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通过对江沿台堡城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辽东镇长城沿线其他堡城的布局、城防体系等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材料。
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还原秦汉时期海洋文明
水下姜女石考古现场。
2014年9月,我省对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水下调查。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该遗址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来到海滨。这种出巡的规模和次数仅次于汉武帝。专家认为,秦始皇三次到达姜女石,应该从大河文明推向海洋文明的高度予以综合研究。对于渤海湾西岸秦汉宫殿建筑遗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探讨秦汉帝国的海洋观念和当时的“海上神山”信仰传统。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发现北洋水师沉舰
“丹东一号”沉船考古现场。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考古专家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推断沉船很可能为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的沉舰。至此,甲午海战大东沟海域四艘沉舰已确认两艘。清代北洋水师共有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条战舰沉没在这里。经过水下考古和分析,“丹东一号”沉船为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或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究竟是哪一艘沉舰?考古专家将于今年7月继续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辽报集团新媒体中心
回复数字01到03,查看最受欢迎的TOP3文章
01.省委书记王珉在人民日报上说了什么
02.羊年辽宁人要做这15件大事
03.揭秘市委秘书长的日常工作
:哇塞,咱辽宁这么多考古方面的重大新发现啊!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哦,跟辽报君一样激动的就伸出大拇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