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的今天开拆济南古城墙,如今,唯一一段残存城墙隐身西城根街。
1950年2月28日,济南市政府下令拆除老城墙,建起了环城路。
悠悠65年岁月,济南府的巍峨古城墙,除了西城根街一段长约20米的老城墙,其他都只能留存在记忆中。
踪迹难觅――
西城根街,只望得见残墙一角
据记载,1950年在拆城墙时,只保留了城东南隅一段(原东南角楼――九女楼地址),后在其上建解放阁,也就是说,如今解放阁的地基,是原来的济南府城墙。2007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曾在趵突泉北路对发现的一段残存古城墙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完毕后,此地盖起了高楼。
那么,如今还能找到残存的古城墙吗?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所长李铭告诉记者,如今,在西城根街还保留着一段长约20米的古城墙,这段唯一残存的济南古城墙,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找这段古城墙并不容易,从熙熙攘攘的泉城路沿鞭指巷往北,到将军庙街后往西,经过慈云观和将军庙街天主教堂,再往西,就是南北向的西墙根街。但是从南往北走完整条街,记者也没有发现老城墙。问了两个人,才知道原来紧靠这段残存的古城墙以西,已经建起了一间公共厕所。城墙的大部分已经被沿街而建的公共厕所遮挡,只能在厕所南侧空隙抬头往西看,才看得到残存城墙的一角,看得到的这城墙一角,高约三米,古砖斑驳,守望岁月沧桑。
巍峨壮观――
“高三丈五尺,周十二里四十八丈”
济南古城的形成经历了历下古城、齐州州城和济南府城等发展演变过程。济南设府于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年至公元1125年),府城开始时为土城。到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才在土城“外?以砖石,高三丈五尺,周十二里四十八丈……东曰齐川门,西曰泺源门,南曰舜田门(历山门),北曰汇波门……”。济南府的这四座城门,因地势和防御的需要,并不左右前后相对,称“四门不对”,东门(老东门)偏北,西门偏南,北水门偏东,只有南门在南城墙的正中位置。城墙东、南、西有护城河,城墙内外又有吊桥、排栅、演马场、马道等。城墙上筑有垛口共3350个,观楼台15座,城墙四隅各建有角楼(炮楼),巍峨壮观。
明朝曾先后五次整修济南府城墙,使其基本定型。清末济南商业繁荣,城内外车水马龙,交通拥挤,为此又在府城上开四门:西南为坤顺门(今趵突泉公园东门以北,黑虎泉西路与趵突泉北路交叉口处),西北为乾健门(今大明湖西南门以西一带),巽利门(也称新东门,即如今按察司街中段运署街往东),艮吉门(也称小北门,今历山街往北、汇波楼以东一带,大明湖东门附近)。明末清初为加强城防,在齐川、历山、泺源三门外增修瓮城,且在齐川、历山二门的瓮城内各设子门两个,又称放军门,瓮城上设有箭楼。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至公元1861年)为防捻军,又在济南府城外的东、南、西北关厢边沿修筑土圩子,大致走向为今顺河街、文化西路、历山路。
曾经的济南一景:
城顶环城马路,宽度可通行一辆汽车
1928年5月济南惨案期间,日军炮火向济南府城和各关厢处疯狂轰炸,城墙和各个城门楼均遭破坏,其中以泺源门和西城根街破坏最为严重,济南府城和门楼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北伐成功,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20世纪30年代),将泺源(西门)、齐川(老东门)、历山(南门)三门拆除,易建市房,开宽马路,以利交通,不仅如此,韩复榘还在府城墙顶上修了一条环城“城顶马路”,成为济南一景。关于这项“创举”,美国学者鲍德威在《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一书里曾经如此写道:“公共事业中最显着的成绩,是拆除了在济南惨案中被毁坏的城门。铺设的行车马路从城门缺口处穿过,使进城更为便捷,并且旧城内所有的主要大街都得以铺筑。然而,所有小街小巷还是只能容纳马车和手推车通过。济南府城墙保存完好,并得到大范围修补。在城墙顶上修筑了可供步行的小径,其宽度足以行驶一辆观光汽车。”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府城城垣,除保留城东南隅一段(原东南角楼――九女楼地址),并后在其上建解放阁以外,所有城墙全部拆除,连同外圩子一并都成为了今日的马路。城楼除重建了北水门――汇波门外,其他门楼荡然无存。
通通关注
山东旅游百事通
报名和旅游详细信息登陆官网:www.517best.com微博:@山东旅游百事通
1、通过搜索微信公共账号:SD517best即可加关注!
2、扫二维码加关注!现在就让您的朋友扫一扫添加吧!
掌旅通,您私享的移动旅游管家!随时随地,一键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