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排气管”,或者添加微信号:auto-paiqiguan,每日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汽车资讯。
经历了特斯拉的横空出世之后,汽车行业的壁垒似乎变得不那么高深莫测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苹果公司已经成立一个秘密研发中心,致力于自主研发一款“苹果”牌电动汽车,据称此次由副总裁史蒂夫.扎德斯基组建的研发团队,获得了招募1000人加入的授权。
这一消息随后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苹果公司本身的高曝光率、科技感,与传统制造业翘楚的汽车结合起来,着实让人感觉到震撼。即便是在国内,这两年也有太多新锐科技公司颠覆传统行业的例子,苹果造车即便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仍是不明觉厉的感觉。
不过如果只看热闹的是外行,对于汽车业的内行,尤其是汽车厂商们来说,对于苹果造车这种“蹬鼻子上脸”的举动,到底应该怎么看?
一家大公司做出任何举动,都是有动机可循的,我们了解清楚苹果造车的动机是要做的第一步,问个为什么?
管叔认为其动机有三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苹果自身遇到了“产品单一”的危机,给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急需像汽车这样的“大块头业务”的加入来提振给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否则可能面临高空坠落的未来。
最近的苹果公司财报显示,iphone已经占到苹果公司营收的69%,从2012年开始苹果公司一半以上的营收就来自于iphone,这一势头愈演愈烈非常危险。看看高度依赖手机销售收入的三星如今整体下滑的尴尬,苹果公司能不心有戚戚?而苹果公司2014年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只有整体销售收入的2.6%,甚至只有三星的1/3,一个缺乏创新后劲的科技公司如果再不搞点新动静,恐怕……说到这里,车企应该懂得,苹果造车其实底子是虚的。
另外两点可能的原因,更说明苹果造车的底子虚,一点是“围魏救赵”加强苹果的车联网业务,苹果的车联网业务面临谷歌等企业的围堵,在地图等领域的先天缺陷也不小,做大并不容易,造车的新闻一放出来,至少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有了个对等业务支撑了。再一点是在优秀员工向特斯拉流动的趋势下索性做汽车留住人才,避免让这群乔布斯的老臣子再帮马斯克弄出一个新苹果来。
从战略上看,苹果造车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之处,无非都是商场博弈的权谋之术,真正的干货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在战术上就可以不作为,看客们可以讨论“苹果到底能不能造成汽车?”,但车企不能,如果车企也对这事儿抱着看客心态,不借此机会对汽车业未来发展做功课,那恐怕距离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日子并不会太远。
即便苹果造不成汽车,但这一“科技公司造车”的封印一打开,未来难保还有其他有钱任性的科技公司进入汽车行业,一旦先烈过后先驱出现,那么此时只肯当看客论别家长短的车企恐怕哭都来不及了。
可是如果应对,怎么才好?管叔这里还有三个锦囊,不只支招,还要劝各位车企别掉进舆论挖的坑里,迷失了对自身企业发展方向的把握。
打开第一个锦囊,不正确的应对方式是“苹果都造车了,咱赶紧跟苹果合作吧,给车上装上苹果高科技。”大家应该都看到今年春节期间的短信收发量又减少了25%,未来只专注汽车制造的车企,也会像今天的电信运营商一样被软件商管道化,变成下游苦力;而与之对应的正确应对方式应该是积极拥抱高科技,从制造公司向科技创新迈进――要说起来,汽车业在上世纪还真就是科技公司呢。
第二个锦囊里写着“物极必反”四个大字,不正确的方式是闭关锁国,对造车的苹果不再爱了,走入另一个极端;与之对应的正确方式应该是积极拥抱变化,在可以合作的地方一边合作一边“偷师”,最好的是别只跟苹果一家合作,而是建立一个大平台,把什么苹果、谷歌……全部都弄进来,让他们在你的平台上打,让车主愿意选谁就选谁,这是不是更能掌握主动权一些?
第三个锦囊只有三个字“要作为”。前面我们说道汽车企业不能有看客心态,这正是第三种不正确的应对方式。对于苹果造车,汽车厂商绝不应抱着隔岸观火的姿势,像街头巷尾的大妈一样聊苹果到底行不行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好好的大干一场,在苹果转型的时候也转型对攻,苹果能造汽车,你一个动辄数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汽车企业、跨国公司,就不能去造个手机出来吗?脑子活一点,别以“传统行业”自居,未来自然豁然开朗。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观点,管叔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能够做到真正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让整个行业因为有大家的智慧而不断向前。
管叔微信 | zhangwuqing7704
联系与合作 | autopaiqig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