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堂奔跑――缅怀巨人之旅遇难中国选手
2015-03-02 12:58:38 来源:极致玩家

在天堂奔跑――缅怀巨人之旅遇难中国选手

2015-02-28 极致玩家 极致玩家
极致玩家 \

JZWJ-199

CCTV-9纪录频道户外、旅行栏目《极致玩家》官方帐号,在这里,给你科学实用的健身知识、推送户外纪录片线下分享会情报,组织独一无二的户外活动:玩山、玩水、玩天、玩地……一起户外一起纪录吧【官网:www.xnuts.cn】

点击极致玩家关注我哟

这里是CCTV9纪录频道《极致玩家》。 我们聚焦于中国迅速兴起的户外极限运动和个性化旅游,展示当今中国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有所为、无所畏!无论陆地海洋还是天空,都是你展示自我的舞台!

更多精彩与分享,敬请关注新浪微博:极致玩家

精彩内容

巨人之旅赛事是在意大利北部靠近法国罗讷-阿尔卑斯大区的山区举行的,这个地区在瓦莱达奥斯塔大区(Valle d’Aosta),首府是奥斯塔,在都灵西北80公里处。瓦莱达奥斯塔大区境内全部是山地,是自然、滑雪、跋涉和登山爱好者的天堂。勃朗峰 (4807 米)、玫瑰峰 (4637 米)、切尔维诺峰 (4478 米) 和大帕拉迪索山(4061 米)这四座意大利最高的山峰,就横亘在巨人之旅的赛道边。作为雄心勃勃的顶级越野跑赛事,巨人之旅从2010年开始举办了三届大赛,其赛道全长330公里,长于UTMB300公里的最长赛程,总爬升达24000米,穿越25座山,150小时关门,艰苦异常。


2013年的“巨人之旅”,中国有10位选手参赛,其中3个人完成比赛。在9月9日的比赛中,来自中国北京的运动员杨源因下雨夜行下山摔倒导致头部撞击而去世。



全程拍摄纪录2013巨人之旅赛事的《极致玩家》也向杨源及其家人致以沉痛哀悼。

第一位完成巨人之旅全程比赛的中国大陆选手、人民日报记者曾华锋在回到北京后发文深切缅怀。


杨源:长城问候阿尔卑斯山,中国与世界牵手

作者:曾华锋 2013-09-21

回京三天多,昏昏沉沉地睡了三个夜晚,每次长达十个小时。醒来后,依然隐隐作疼的膝盖和隐隐发麻的脚板提醒我,硝烟刚刚散去,亡灵尚未安歇,该打开电脑,敲响键盘,记录那段血与火交织、泪与汗奔流的时光了。于是,我把首篇文章留给跑友杨源。

直到今天,想起杨源和“巨人之旅”,我仍然觉得像是烂柯一梦,那么那么的不真实。我宁愿长醉不愿醒,我宁愿开启时光宝盒回到从前――没有比赛没有死亡没有荣誉没有悲伤……只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和跑友自发的捐款、义卖告诉我,一切都已发生!

“我无法挽留杨源匆匆离去的身影,只能默默地忍着疼痛一步步完成他的遗愿!当意大利人问及他遇难的事时,我唯有含泪以对。他让我在孤立无援与无涯黑暗中学会坚强,他用生命提醒我在悬崖峭壁上注意安全,不言放弃。”在王焱、庄志毅组织的捐款中,我留言。

世上最哀伤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36年前,也就是我5岁的时候,我的奶奶就经历过这么一场痛彻肺腑的变故。因此,我知道,我的微薄的捐款无法减轻杨源父母哪怕一丝一毫的痛苦,我只能为此求得自己内心的一点点安慰。

现在想想,我和杨源打交道并不多――他很低调,不写博客,不发微博,没有文字交流的机会;也很少参加合练和活动,基本没有机会见面。他常常以赛代练,只有在赛场上才会偶尔擦肩而过。记得在2012年9月北京门头沟100公里徒步大会上,我们就有过这么一次擦肩:他匆匆摸出相机,要给我照相,我停下片刻,微笑定格,再迅速转身。

唯一的一次非赛场见面是在重庆卫视拍摄一档马拉松节目时,同为访谈嘉宾的他笑称我为“老大”,让我先谈,我则坚持让他先谈,因为他比我先到,年龄比我大,跑的马拉松也比我多。

在采写《中国大陆选手将出征332公里越野赛》的消息时,我与杨源通了一次电话。电话中的他一如既往地爽朗、热情:“我和刘玉美一起走,护照都办好了,往返机票也买好了,5400多块钱。”我说,看来你们一万块钱费用就能打住了。当问及训练和装备情况时,他没谈训练,只是说都准备好了。末了,他说谢谢我的关心。

9月5日夜晚抵达库马约尔后,我们进行休整。7日下午,我们去体育馆领参赛物品时,看到了杨源和刘玉美。他们住在离起点约8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起来兴高采烈,斗志昂扬。6位大陆选手一起合影,我和他俩也专门合了影,没想到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合影!

比赛开始后,我专注于比赛,不开手机,不上网,不拍照,两耳不闻赛外事。当我赶到位于19.5公里的小镇Lathuile补给站时,泰尼卡的Roby和央视九套极致玩家的记者迎上来问候、采访。我坐下来,吃着东西,并四处张望,竟然发现杨源站在不远处。

“跑得够快啊!”我想。实际上,按他的速度,应该慢一点才好,毕竟比赛才刚开始。只有前面保留了体力,后面才不会透支。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自己也没能做到。补给站正在放音乐,杨源一边端着杯子喝着饮品,一边兀自舞动着身子,似乎迷醉在其中浑然忘我。我大喊:“杨源!”没有回应。一向在补给站快进快出的我,上了趟厕所,就出发。

赛事因大雨、冰雹、大风、低温、夜行变得异常艰难和凶险,每次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此,我常常尽量选择在白天通过高山。然而,当我上下一些3000米左右的大山时,还是为它们最后百来米的坡度之剧和石头之多捏了把汗!

第二个赛段即102公里结束后,我在Valgrisenche大型补给站准备睡觉时,意外邂逅陈漱文。他脸色黑得吓人,拉着我走到一旁,低声说:“杨源死了!”我大惊:“死了?心脏病?猝死?”“不是。下山时,摔了下去……”

陈漱文是看到同事给他发的“注意安全”的短信时,觉得蹊跷,才上网查看的,然后发现组委会公布了杨源遇难的噩耗――8日夜晚下撤一座2800多米的大山时,不慎摔落致死。泰尼卡和极致玩家的工作人员担心影响我们比赛,一直隐瞒着消息。

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我倒吸一口冷气,杨源走过的路我必然走过,所有抵达这里的选手都走过,也就是说,谁都有失足的可能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怎能不让人震惊?!怎能不让人沉痛?!

据说,在那个路段,还摔过其他选手,但大多断胳膊断腿,没有丧命。组委会为什么没打保护绳?为什么没有发出警示?以前,我们只知道“巨人之旅”很难,没想到“巨人之旅”也很险。在过去的宣传和推广中,为什么没有任何组织者和完赛者提示大家注意安全?!

陈漱文言谈中隐隐有退意,但我知道他不会退,他为“巨人之旅”付出了那么多,跑山跑到手指骨折,怎会轻言放弃?我也不会退,我为“巨人之旅”练了8个月,4300公里的路上流下过多少汗水!杨源是一名战士,倒在了冲锋的路上,而不是病死在床上。作为战友,更应接过大旗,一往无前,实现他的遗愿!

原计划在这个补给站待三四个小时后出发,但我决定延长休息时间,减少夜跑时间。从9日19点40分到10日凌晨2点50分,近6个小时,我一直待在补给站,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满脑子里都是这件事,挥也挥不去,忘了忘不掉。我痛,我怕,但我还得跑!深夜,我告别温暖的补给站,冒着细雨含着泪水踏上夜跑的征程。

在茫无际涯的大山中,凭借一盏微弱的头灯,我向一座2827米的大山进军,满脑子里还是这件事,眼里全是杨源的样子。我对自己说:“求求你,别想了!别想了!!别想了!!!”但还是止不住想……直到天明,直到见到其他选手,直到越过那座高山。

以后的日子,我倍加小心,尤其是夜晚下山,每一步都用脚踩实,用手杖点实。杨源用生命发出警示,我怎能置之不理?成绩已经不重要,活着回家最重要。在第六个赛段,我已经疲惫不堪,浑浑噩噩,从来没有掉过链子的膝盖开始疼痛,脚板上也有11处水泡和擦伤,每走一步都如针扎,如光脚踩在石头上。我不时停下来坐在路边揉脚、揉膝盖。

4位正在徒步穿越的意大利男子看到了,停下来,嘘寒问暖。我指指脚板的擦伤处,一位男子拿出创可贴,我表示不需要。另一位男子拿出2个水泡贴,并取出一双长筒袜子。换袜子确实是解决起水泡的好办法,我在此前的比赛中运用过。我说,我给你钱吧。他坚决地摆摆手说:“NO!”他问我遇难的杨源是不是我的朋友?我点头:“因此,无论如何,我都要完赛!”疼痛和困乏阻挡我不了我前进的步伐,我要完成杨源的遗愿。

经过六天六夜的拼搏,我终于登顶最后一座2936米的大山,终于迎来阿尔卑斯山的第一缕晨光,终于看到朝霞如何一点点染红白雪皑皑的勃朗峰。最后10公里,我撕掉一次性雨衣,一瘸一拐地奔跑在山间,任阳光打在脸上,微风拂荡在身上,泪水流淌在脸上……

冲过终点也就是起点的大门,金飞豹和奥巴巴引导着我我在杨源的号码布“1040”上签名。当镁光闪闪时,我再次泣不成声,我想起了遇难的兄弟――他把他的身和魂都留在了阿尔卑斯山上,留在了中国的越野跑历史上。

赛后,据奥巴巴回忆,第一天的比赛要连续翻越2座2800多米的山,夜晚10点,他听到新加坡女子选手蔡晶晶呼救,说前面有人掉下去了!他和一名意大利选手迅速沿“之”字形赛道下行,直接下降150米后,在偏离赛道10米左右的乱石堆中,发现一名男子身子朝上,头部朝下,血流不止,并发出微弱的求救声:“Save me,Save me……”

由于天黑,加之伤者身上盖了急救毯,奥巴巴没能认出他是杨源。大家拨打救援电话后,组委会表示马上派救护人员上来。雨一直在下,还刮着风,温度很低,奥巴巴和意大利选手冻得直发抖,站都站不稳。等了一段时间后,担心失温,无奈下撤。蔡晶晶留守。路上,奥巴巴见到上行的救护人员,松了口气。不想,最后杨源还是没能扛过去……

在补给站确认杨源遇难后,奥巴巴非常伤心,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直到172公里退赛,“因为我是离他最近的一个人,却没有办法做到救援,因为他是头部出血,我们也失温,很难去营救”……

组委会决定在事发地点立一个石碑,以纪念1040号中国选手杨源和警示危险。每次,我经过北京北灵山的夏子墓时,都会和夏子打招呼,行注目礼。我想,每个“巨人之旅”的参赛选手经过杨源遇难处,也会想起杨源的回眸,杨源的微笑。

杨源走了,他和刘玉美在赛前写给组委会的信依然留存。15日,在盛大的颁奖典礼上,第一项程序就是请我们4位大陆选手上台,由杨源亲密的跑友陈漱文朗读,并全场默哀。世界各国媒体聚焦。我委托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季芳发布微博《今天,也怀念遇难的中国勇士杨源》:“记住他,1040号选手,来自北京,43岁,杨源。”信的内容如下:

“一次次的梦想,一天天地等待,心中充满期盼。我们带着遥远的祝福,与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在阿尔卑斯山下。长城问候阿尔卑斯山,中国与世界牵手。

“我们将日夜兼程,呼吸着大自然的芬芳,陶醉于路上的壮丽迷人的风景里。纵横山水中,而无车马喧;驰骋天地间,其气浩然。我们追逐太阳,伴随月亮,穿越风雨,俯瞰山下的万家灯火。一路奔波,一路歌。我们健壮了体魄,更净化了心灵。对自然的热爱,让我们热爱生命,于是,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倍增,将一路向前,永不停。

“我们将用汗水和毅力收获美好与友谊,永远回忆快乐和自由。”


杨源在比赛中。摘自快乐如猪博客。


杨源遇难处。摘自快乐如猪博客。


领装备时,杨源、刘玉美和我合影。


2013年12月上旬,曾华锋的长篇纪实《奔跑332公里》一书出版,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杨源的遇难经过,感动之余,《极致玩家》也向读者和观众推荐本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