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4点左右,六旬的王老太徒步经过南京六合体育巷时,不慎摔倒,跌倒瞬间,她本能地伸手找身边东西抓扶,恰巧孙先生骑自行车经过此处,自行车突然被她抓扶导致孙先生自行车倒地,压在老人身上。不久,老人的家属赶到现场,老人称是孙先生的自行车把她撞倒了,其家人一口认定是孙先生的自行车把老人撞倒了。孙先生感觉冤枉,于是报警求助(9月23日《扬子晚报》)。
不过,最终警方通过附近安装的监控和通过路人调查证实,老人在走路过程中,脚似乎是崴了一下,身体不稳,自己本能反应伸手去抓旁边经过的自行车,导致自行车倒下压在老人身上。老人家属看了视频后,对孙先生表示歉意,并带着老人去医院检查。笔者注意到,或许是一些网站采用标题《南京老人不慎跌倒拽路过自行车往自己身上压》造成了误导,不少网友也似乎并没有仔细看新闻,就大发感慨,甚至又把这一本能行为同多年前发生在南京的“彭宇事件”相关联,对老太太及其家属质疑的同时,又对社会道德风气进行无端指责。
实际上,原纸媒报道这一新闻时,标题为《老人跌倒一把拽倒路过自行车》,并没有什么倾向,但各门户网站转发时的标题显然有些太过,也让某些戾气过剩的网民找到了发泄点,笔者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巧合”,既不是老太有意“碰瓷”,更与过去发生并被误传的“彭宇事件”有天壤之别,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在突然遇到意外情况时,下意识的动作并不受大脑的支配,如果我们因此把老人的这种无意识的动作和不清醒的声称硬理解成“碰瓷”或“讹诈”,不但是对老人家的不尊重,更是对我们眼前社会道德风气的一种消极甚至玷污。
诚然,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我们日常出行中,确实会遇到某些欺骗甚至讹诈行为,更不排除会碰上“扶起老人反被讹”的极端个例,但依然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 □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