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既要查张曙光,更要改革评选制度
2013-11-27 20:24:14 来源:

言论提要:“送钱评院士”的潜规则流行,必然产生不良反应,至少会有马脚露出。官员院士近年来增多,一些特殊身份者的当选还引起巨大争议,虽不能尽归为“问题评选”,但毕竟不是正常现象。这中间,有没有把好关,有没有利益交换,也是值得追问的。

自张曙光供出“索贿2300万评院士”后,两件事不可绕过,一是尽快查出受贿者,二是反思和改革院士评选制度。

昨天,新华社发出追问:张曙光参评中科院院士,巨款打点了谁?此问是为天下人而发。而当日中科院则作出回应: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中科院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这样的表态中规中矩。不过,中科院在回应中提到的“司法调查”,代表着积极信号。

司法调查必须取得进展,才能平复公众愤懑。院士评选,说到底须以廉洁高效的机制吸纳高洁之士。现在看来,“净土”不净,“水”也很深。

但此案不难破。有当事人,有招供,有证人,有线索,调查取证不会有太大难度。关键是有没有真下决心。连张曙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者花了那么大的代价都没搞定评选,被他用钱砸的院士得有多贪婪、层次得有多高啊,这样的“腐败产业”得有多红火、竞争得有多激烈啊。

不过,此时中科院学部工作局的表态耐人寻味: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未收到投诉不代表没人犯案。特别是,类似这种事情,谁会投诉?被打点者不会,当时的张曙光更不会,就算花了冤枉钱,他只要还想继续参选并且认可潜规则,那就不会撕破脸,再说钱又不是他掏的腰包。而相关交易隐秘异常,旁人无从知晓也就无从投诉。

“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和做法要不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送钱评院士”的潜规则流行,必然产生不良反应,至少会有马脚露出。官员院士近年来增多,一些特殊身份者的当选还引起巨大争议,虽不能尽归为“问题评选”,但毕竟不是正常现象。这中间,有没有把好关,有没有利益交换,也是值得追问的。

张曙光需要接触的“关键先生”目标不难锁定。在司法调查进行的同时,中科院自身当全力配合调查、提供线索,包括鼓励相关人员自首,这样才能加快调查进度、用反腐成果挽回负面影响。

从另一个层面说,如潜规则、“评选腐败”坐实,则也显示出院士评选机制或制度存在大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委员曾披露: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候选人就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很多案例都说明,目前在我国的院士评选中,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甚至由单位出面,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这在圈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有制度性的弊端和漏洞,评选当然会出乱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科院还回应表示“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院士增选工作中各类人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力”,明显与社会观感有冲突。张曙光贿选虽然是个案,但暴露出多个环节的失守,这个时候还自信于一部“院士章程”和一纸“院士行为规范”治理评选乱象,显然脱节于现实。

从公正公开性等方面改革院士评选制度,已不容置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