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首位,但多项民生保障标准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日,在广东省多个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底线民生保障理论与实践”专题座谈会上,广东城乡低保现状再次引发关注:城乡低保标准不仅远低于江苏、浙江,城镇低保标准甚至低于中部地区的江西。
广东省低保保障力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低保惠及的人口比例看,2011年,广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的比例只占总人口的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相邻省份低保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广东,其中广西是8%,湖南是6.1%。从保障支出比例看,当前全国城镇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当地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普遍在25%- 35%,全国平均占比为26%;农村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当地农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普遍在30%-68%,全国平均占比为40%。与广东经济状况相似的江苏省城镇、农村分别占到31%、52%,而广东只有19%、39%。
经济发达的广东,在底线民生保障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这样的问题其实并非首次提出。尽管按照规定,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将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但是年初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广东月人均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分别排在全国第25、16名,欠发达地区仍有72个县(市、区)未达到政策规定的标准。
回顾近年来改善低保的种种努力,不难发现,广东在此领域的财政投入的确有所提高。今年年初省民政厅负责人提出,将确保明年广东城乡低保补贴水平进入全国前10名,为此,全省低保资金支出将达到35亿元,比2012年增加2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低保资金预算14.1亿元,比2012年增加3.1亿元。此外,在制度保障上亦不乏尝试,譬如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制度,并将低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但结合广东省的经济实力(2012年全省G D P达5.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1.47万亿元,省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2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这样的投入并不算高。
为何经济总体发达的省份,改善举措不断,但在低保领域却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然,低保服务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障人数和资金投入,和多数经济发达省份不一样的是,广东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更为明显,反映在数据上,2012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4157元、30367元和23450元,远远低于珠三角(84563元)和全省平均水平(54095元),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451元)。而在当前的低保资金支出格局中,地方负担低保的主要投入,这就意味着,珠三角之外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有限的支付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低保的财政供给,并最终影响低保服务质量。
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造就了巨大的低保压力,经济欠发达地区,必然要通过降低低保水准来缓解财政压力。改善这种状况归根结底须靠改变低保财政投入结构,一种自然而然的解决办法是“加大省财政的投入力度,减少县财政的投入比例”,然而,实际情况是,省财政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此窘境与当前的财税体制存在一定关联,上缴太多必然削减广东自身公共财政支出,数据显示,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是,2011年广东省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390元,排在全国第20位,如果剔除深圳,则仅为5418元,排全国第27位。有限的公共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到低保的公共财政投入。
“穷广东”现象早已受到关注,近年的全国“两会”,不少广东代表为广东叫穷。从长远看,要改变低保投入格局,还须改革当前的财税体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前低保事业的问题仅仅局限于“差钱”,公共财政支出尽管有限,但其使用理应对底线民生保障给予重点支持,因此,在强调公共财政“开源”的同时,亦须在财政预算编制阶段对低保事业予以关照。此次座谈会上,来自人大的负责人表示将对低保财政支出“专项提前介入”,在财税体制短期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低保的财政供给,人大的角色扮演显得尤为关键。